学习目标1.能说出劳动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陶行知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继承了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革新和创造。......
2023-11-17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现代化,党和国家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
1.劳动教育的奠基与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领域建设百废待兴,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这一时期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教育,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早期无产阶级领导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力图摸索出一条符合新中国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之路。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谈到,通过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问题,其外显性表现为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劳动的生产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误解为要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改造人们的思想,忽视了教育的发展规律。总体而言,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方针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新中国培养人才的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国培养一大批素质较高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后备军。
2.劳动教育的探索革新时期(1978—2011年)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让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重点,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贯彻落实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面对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拥有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新条件。社会现代化生产的速度,要求我国必须拥有具备高水平、有经验、有技能的劳动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随即对劳动等相关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强调重视科学技术及教育在劳动生产中的作用。1995年,江泽民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他认为,经济的建设应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要把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之一。1998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督导评估内容的指标体系,将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效果作为评选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学校的重要指标。(www.chuimin.cn)
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尊重知识与劳动。198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对劳动教育考核有明确标准和要求的教育文件。文件不仅规定了初中及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安排,而且将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素养纳入“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
最后,重申脑力劳动者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基本力量。
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除了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必须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江泽民强调:“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指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2004年以来,劳动教育相关信息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我党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勤工俭学,为劳动实践提供实现依据,并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胡锦涛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倡导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进一步推进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3.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劳动的地位和劳动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下,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要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劳动教育方针的准确阐释,凸显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回答了新时代下“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明确劳动的价值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政府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构建实施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学生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习惯和本领,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我国的劳动教育步入了“快车道”。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中特别提出了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强调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这一重大举措对于系统培育学生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技能,提升人们的职业素养,提振全社会的职业水平,营造全社会良好的职业生态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有关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的文章
学习目标1.能说出劳动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陶行知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继承了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革新和创造。......
2023-11-17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其实就是终身学习。(二)终身学习的特点1.终身性终身性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11-17
他最骄傲的,是自高考结束通过勤工助学,独立承担了自己所有学费。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助学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又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新创业。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勤工助学行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自己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基础。......
2023-11-17
2020年1月5日,王先彬随着学院五十多人来到深圳地铁进行顶岗实习。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1月28日,王先彬所在的实习班级收到了学校要求提前撤离岗位的通知。负责地铁入口行李安检是王先彬的主要工作内容。当然,如何做到疫情防控保健康、顶岗实习保实效、顶岗就业两促进,仍是不小的挑战。......
2023-11-17
所以,当代工匠中的手工艺人,既要得到传统工匠的“风骨”真传,又要获得当代科技文化的极高素养。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高质量的“德国制造”,就是得益于大批高素质的当代工匠。(三)当代科技创新的最终实现者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前,工匠的技艺水平往往代表着时代的科技水平。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蒸汽时代,催生这种革命的都是以工匠为主导的科技发现和技艺改良。......
2023-11-17
学习目标1.理解劳动者与劳动力的含义,能总结劳动者社会化的概念。在20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市开了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一位位平凡的劳动者讲述疫情防控中的感人故事,他们用不平凡的事迹,谱写下新时代的首都劳动者之歌。医疗队和武汉协和医院共同承担3个病区150张床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患者年龄最大的91岁,重症、危重症占88%,治愈出院患者220人。......
2023-11-17
(二)劳动的分类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两大类。体力劳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劳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一般的人类劳动由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生理性劳动按照不同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
2023-11-17
(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动物进行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开始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共同体开始瓦解,在此基础上,奴隶制社会随之产生。这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摆脱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监督生产、管理国家及科学、艺术等活动,最终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