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践与探索:河长点+点长制构建新格局

实践与探索:河长点+点长制构建新格局

【摘要】:截至目前,全区共设“点长”125名,辐射400余名网格员和356名三级河长。在全区范围内更好地推行点长制工作,核心在“人”。2019年,双流区三级“河长”巡河31 673次,巡河率100%,发现问题1 343个,整改问题1 340个,整改率99.8%。通过实行该治水新模式,双流区河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6个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从2018年的17%提升至2019年的67%,截至2020年6月达标率为100%。

双流区辖内属岷江水系,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多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区,流向近于由东北向西南。主要河流有金马河、锦江、江安河、杨柳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渠共有47条,主要河渠总长约118 km。为打通河长制工作“最后一公里”,努力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力”转变,2019年,双流区转变治水思路,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保护好“盆”中的水,试点探索开展“河长制+点长制”治水新模式,补足河长制工作短板,筑牢河湖水生态防治体系网,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明确“谁来管”,“专人、分片”合理设置点长。点长,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之长。双流区根据重点排口、污水处理设施、工业企业等需要重点监管点位分布情况,按照“专人监管、分片负责”原则,注重从懂业务、距离近、有时间等方面合理设置点长,原则上由社区水务员、居民小组长、网格员担任。截至目前,全区共设“点长”125名,辐射400余名网格员和356名三级河长。

二是明白“管哪里”,编制“台账”理出污染点(源)位。河湖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各类污染源,加强污染源管控即可有效防治水质污染。为此,双流区对辖区内的河湖污染源进行全面排查,确定畜禽养殖场、农贸市场、“散乱污”企业、移动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排口及下河排水口等主要污染源;在各镇(街道)摸清存在排污行为或需纳入长效管理的重点污染源点位情况基础上,分流域建立污染源点位清单,按照污染源类别,交行业主管部门分类处置。行业主管部门核实上报的污染源(点)情况,由双流区河长办建立污染点(源头)台账,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源头或点位,加以重点整治。2020年4月,双流区再次梳理污染点(源),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明晰“怎么管”,“定点、定表、定单”制定工作细则。在全区范围内更好地推行点长制工作,核心在“人”。双流区聚焦点长的具体工作内容:量身“定点”明职责,将各类污染源逐一分类、分解,明确不同污染源的“点长”职责;据实“定表”明标准,针对“散乱污”企业、工业企业、重点污染点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监管点位,设置差异化“记录表”;对症“定单”明流程。针对不同问题类型,明确具体的报告流程方式,及时处理或上报发现问题并逐一建立台账。

四是明显“管出效”,形成水环境整治“闭环”。在巡查频率方面,双流区要求点长每日巡查点位至少3次,及时巡查监管点位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向所在社区河长汇报,由社区及时处理。在巡查中发现新增污染源,报行业主管部门后,纳入点长制监管,形成“发现—上报—整改—巩固提升”的水环境整治闭环。2019年,双流区三级“河长”巡河31 673次,巡河率100%,发现问题1 343个,整改问题1 340个,整改率99.8%。(www.chuimin.cn)

通过实行该治水新模式,双流区河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6个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从2018年的17%提升至2019年的67%,截至2020年6月达标率为100%。

图9-17 锦江双流千年水码头(图片来源: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