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水网体系构建:提升保障能力

四川水网体系构建:提升保障能力

【摘要】:坚持“近水为先、北水南补、西水东引、多源互济”的水资源配置原则,统筹流域和区域,以引大济岷和长征渠引水两个特大型工程为龙头,完善“五横六纵”骨干水网,补齐重点水源工程节点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配套乡村供水毛细血管,形成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省市县乡村水网充分衔接、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的水网体系,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坚持“近水为先、北水南补、西水东引、多源互济”的水资源配置原则,统筹流域和区域,以引大济岷和长征渠引水两个特大型工程为龙头,完善“五横六纵”骨干水网,补齐重点水源工程节点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配套乡村供水毛细血管,形成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省市县乡村水网充分衔接、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的水网体系,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首先要强力推进引大济岷和长征渠引水工程。引大济岷工程从大渡河引水给都江堰供水区,供水范围为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8市41个县(市、区),年引水量27亿m³,供水人口3 400万人,引水线路长度192 km,匡算投资668亿元。对解决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增长,日夜加剧的供需水矛盾,保证其生活、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具有重要意义。长征渠引水工程从青衣江引水,向川中、川南及渝西地区供水,供水范围为成都、眉山、乐山、自贡、内江、泸州、宜宾7市28个县(区)及重庆渝西的13个区;年引水量35亿m³,其中四川20亿m³,重庆15亿m³;灌溉面积1200万亩,四川800万亩,重庆400万亩;供水人口1 800万人,其中四川900万人,重庆900万人;总干渠长度430 km,其中四川270 km,重庆160 km;匡算投资1 500亿元,其中四川900亿元,重庆600亿元。水源区青衣江流域面积1.29万km2,现状开发利用率仅5.0%,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且青衣江具有水量丰富、水质好、取水口高程较高等取水优势,规划年平均可引水50亿m3,能保障下游及供水区用水。供水区“资源性”重度缺水,但规划灌溉面积1 300万亩,区域地形条件良好,土壤肥沃,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供水区工业化、城镇化将进一步加速,仅靠开发利用本区内水资源难以满足发展需求,通过外调水资源来支撑供水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必要。长征渠引水工程的建设对保障川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范例的基础性保障工程和构架现代化水网的重要水利工程。因此,要充分发挥两个工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和省水利发展集团牵头作用,加强省级和有关市(州)的协调联动、我省和重庆市的合作推动,建立完善工程前期工作、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机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强力推进工程前期论证工作,抓紧完成立项审批手续,力争两个工程在“十四五”全面开工。

其次要完善“五横六纵”骨干水网。实施都江堰、玉溪河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成蓬溪船山灌区,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一期、大桥水库灌区二期、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开工毗河供水二期工程,积极推进向家坝灌区二期、罐子坝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工作,争取尽早开工。通口河引水工程作为水资源战略储备项目,视发展需要适时建设。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工程和以上工程建成后,形成全省骨干水网,有效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统筹解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问题。(www.chuimin.cn)

再次要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李家岩水库、红鱼洞水库及灌区、两河口水库等在建大中型工程,力争2025年前全部建成受益。开工三坝水库、大石包水库等大中型工程。积极推进团结水库、永宁水库、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金沙江干热河谷攀枝花水资源配置、李家梁水库等大中型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具备条件的尽早开工。加快推进永丰水库、青龙嘴水库等具备城市应急备用功能的水源工程,构建多源供给、互为备用的城市供水水源格局,提高供水水源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最后要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水源工程灌排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扩大灌溉面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水源保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