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时空分布不均

四川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时空分布不均

【摘要】:全国约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广大北方和部分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四川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区域型、季节型、工程型、资源型缺水和水土资源流失严重。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都江堰灌区的扩展,需水量不断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用水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就全球而言,我国水资源总量占6%,而我国人口却占23%左右。因人口众多,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计的15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21位,被列为了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全国约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广大北方和部分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663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华北、西北、辽中南、山东及沿海部分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北京、天津、宁夏、上海、河北等9个省(市、自治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 m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就四川省来说,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成都平原及丘陵区、盆周部分低山区,是我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人口耕地集中和生产总值约占全省80%,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20%,人均占有量不足1 000 m3,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川西北片包括阿坝、甘孜高山高原区和绵阳、德阳、雅安高山峡谷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水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需进一步保护水生态和加强高山峡谷区防洪治理;川西南片包括攀枝花、凉山和甘孜、雅安、乐山干热河谷区,水资源丰富但立体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一半山以上缺水,光热资源丰富、特色农业附加值高,需加强蓄引提水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秦巴山片包括达州、巴中、广元的盆周北部山区,暴雨洪灾严重,水利建设欠账较大,需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保障城镇用水;乌蒙山片包括泸州、宜宾、乐山盆周南部山区,干旱缺水严重,骨干水利工程缺乏,需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1]

《2019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公布:四川全省平均降水量953.20 mm,折合降水总量4 615.90亿m³,比多年平均减少2.6%,比2018年减少9.2%。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 748.87 m3,比多年平均增加5.1%。全省52座大型水库(含水电站)、216座中型水库(含水电站)年末蓄水总量比年初减少11.18亿m3。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52.44亿m3。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6.86亿m3,耗水率54.2%。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303 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54.2 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28.4 m3。四川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区域型、季节型、工程型、资源型缺水和水土资源流失严重。早在2008年,成都市已列为全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都江堰灌区的扩展,需水量不断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都区域内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553.38 m3。成都缺水主要分为配置型缺水、区域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等。四川中部地区主要以丘陵地貌为主,同时,由于缺乏大江大河,导致许多县城的干旱现象也比较严重。比如四川乐至县位于川中丘陵人口密集区,县城的周边没有一条大江大河,只有几个水库。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用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www.chuimin.cn)

为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四川省虽然规划了“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但是目前只有“两横三纵”(都江堰、玉溪河、武都、升钟、大桥)部分建成受益;大中型水利工程数量不足,具有灌溉和供水任务的大中型水库只有139座(大型10座,中型129座),其蓄水能力占水资源总量的4.6%,调节能力弱。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大部分耕地“靠天吃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高耗水工业企业用水效率不高。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用水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