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促进部门联动、践行系统化治水思路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促进部门联动、践行系统化治水思路

【摘要】:同时,坚持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流域联动机制。四川省还出台“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在沱江、岷江、嘉陵江探索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并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奖励补偿,2017年全省征缴水生态补偿资金3.7亿元,充分调动了区域治水治污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水利、环保、住建等部门,四川建立水岸联动机制,将河湖治理从水里延伸到岸上,实现部门间协同治理。

习近平指出:“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16]河湖治理是系统性工程,没有上下游同治、水岸同治,河道面貌就难以真正实现改观。所以,河湖治理要突破“就河治河”的惯性思维,坚持系统思维。四川省通过强化流域统筹协调,扎实有序推进“河长制”工作,全省河湖体系、河长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推进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五大体系”全面建立,如期实现了全面建立“河长制”的既定目标。坚持高位推动,全面构建河长体系。四川在省一级实行省双总河长负责制,省委书记和省长任总河长,各地逐级逐段落实河(段)长,共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段)长8.3万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河长体系。

同时,坚持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流域联动机制。四川建立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机制,明确上下游问题由河口所在地河(段)长牵头协调处理、左右岸问题由左岸河(段)长牵头协调处理的工作原则。各河流相关市(州)、县(市、区)间签订水生态治理合作协议。四川与重庆签订了长江川渝界河段采砂管理协作协议、渝西川东“河长制”跨界合作协议,与陕西汉中、甘肃陇南建立跨境河湖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上下游、左右岸联席会商、协同处置的工作机制。四川省还出台“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在沱江、岷江、嘉陵江探索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并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奖励补偿,2017年全省征缴水生态补偿资金3.7亿元,充分调动了区域治水治污的积极性。坚持水岸同治,全面推动河湖长治久清。统筹协调水利环保、住建等部门,四川建立水岸联动机制,将河湖治理从水里延伸到岸上,实现部门间协同治理。结合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全省深入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入河排污口清理、城乡垃圾处置、河道采砂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从2017至2018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四川整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出问题120个,划定禁养区5 895个,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3万处,规范整治规模以上排污口1 745处,整治城市黑臭水体71条,初步形成了“治水又治岸”的工作格局。

(www.chuimin.cn)

图7-11 《经济日报》报道四川实现部门间协同治理河湖(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四川各地市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治水措施。绵阳市突出科技引领,建成智慧河长信息系统,通过巡河APP实现智能化巡河。乐山是全省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地创新提出“护水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双向促进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与河湖生态管护相关的河道保洁、河岸巡护、生态护林、环保协管等公益性岗位,精准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荐。2017年以来,累计开发河道岸线及道路保洁员岗位等扶贫公益性岗位近6 000个。遂宁市创新实施“河长+警长”治水模式,有效破解了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单一的难题,形成了治水强大合力[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