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公园城市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公园城市

【摘要】:如今,成都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了一系列的湿地、公园,合计超过15 000亩,还有更大面积的绿地。如何用好水资源,发挥水元素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成都应找准路径,做好公园城市“水文章”,打造水治理国家级“样本”。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好水文章,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担负着先行先试、开路先锋的重任。

公园城市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由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进化而来,是在公园里建城市,在城市里建园林,是城市的最高级别与最完美形态。成都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示范区”。2018年2月习近平视察天府新区时提出要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2018年11月四川省决定率先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体现了城市建设从注重园林绿化指标到关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共同发展直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的能级跃迁。公园城市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主导,评价指标为水资源、绿地、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人居、生态建筑、生态产业、环境教育等,核心指向在于构筑山水林田湖人城生命共同体。

水是城市发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公园城市,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想,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实现人水和谐、城水和谐、可持续发展。成都市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属长江上游岷江、沱江流域,岷江流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 70.4%,沱江流域占29.6%,有河流150条、1 500多km,水库189座。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成都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 114.1 mm,每年总量为138.59亿m3,全市年地表水产生量约89亿m3,岷江上游来水144亿m3,地下水天然资源量31亿m3,总计264亿m3,所以境内水系发育,河流纵横、沟渠交错,库、塘、堰星罗棋布。在自然形成和人为改造的双重因素下,成都市内水系充分发育,河流沟渠纵横交错,河网密度达1 km/km2,居全省之首,水域面积752.5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1%。[14]所以,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岷江之水流经都江堰,千年来,滋润了成都平原。如今,成都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了一系列的湿地、公园,合计超过15 000亩,还有更大面积的绿地。如何用好水资源,发挥水元素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成都应找准路径,做好公园城市“水文章”,打造水治理国家级“样本”。

为提高区域水环境容量,打造水系绿地链,成都高新区启动“碧水”行动,大力推广“中水+湿地”模式,着力构建现代生态城市本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让城市格局更加优化、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产业发展更加绿色,努力打造低碳之城、宜居宜业之城。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在经步道分隔出来的碎石地里,风车草、芦苇、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摇曳生姿,绿油油地绵延上百亩。在这绵延的绿意和造型别致的景观下,一个为城市中水准备的“净水器”正24小时不间断运转,从成都市第九污水处理厂排出的中水将在这片湿地被净化为Ⅲ类乃至Ⅱ类水体标准,补给肖家河、南杆堰等水系。中和湿地占地约3 000亩,以一条新开排洪渠作为园区水系主脉,串联起洗瓦堰、湿地水系、景观湖区水系支脉。根据地形条件、生态基础等因素,形成了森林浅丘、净化湿地、体验湿地、邻里花园、碧湖草坪五大特色主题园区。中和湿地定位为“雀鸟栖息的生态湿地、轻桡碧波的感官公园”,建设完成后的绿地率将达到90%,通过水系完善、植被覆盖,吸引并留住鸟类、蝶类、鱼类等动物,完善生物多样性,构建起绿色生态圈,同时兼备科普文化、休闲功能。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好水文章,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担负着先行先试、开路先锋的重任。目前,成都正在大胆探索,科学实践,创造可被其他地方学习、借鉴、复制、转移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www.chuimin.cn)

图7-8 成都市肖家河中水湿地公园(图片来源: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