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水资源配置,推动水生态文明发展

四川水资源配置,推动水生态文明发展

【摘要】:坚持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节水、治污、减排的要求,多渠道开源,合理调配水资源,逐步构建全省水资源调配体系。《办法》共包括6章41条,从制度层面推动全省水资源调度和管理。

2014年3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了省水利厅《关于报送〈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报批本)〉的请示》(川水〔2014〕24号)。该文件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节约保护、统筹兼顾、综合管理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有效保护水资源,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实施《关于报送〈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报批本)〉的请示》的内容,四川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坚持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节水、治污、减排的要求,多渠道开源,合理调配水资源,逐步构建全省水资源调配体系。通过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构建以西水东调、北水南补工程为骨架,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既保障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又提高了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

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治水重要论述,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四川省政府于2018年提出了构建“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网络。“五横”是指都江堰、玉溪河、向家坝、引大济岷、长征渠共5个西水东引工程,“六纵”指武都、升钟、亭子口、罐子坝、大桥、通口河引水共6个北水南补工程。目前,“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初具雏形,主要江河基本建成控制性工程,全省累计建成水利工程129万处,其中水库7 790座,形成蓄引提水能力338亿m3,已经具备水资源调度管理的工程基础。四川省水利系统紧紧围绕“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系统治水”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目标,大力推进水资源强监管相关工作,按照国家江河流域水量分配要求组织4个市完成了跨县区江河水量分配,不断强化取用水户监督管理,印发实施岷江、沱江等8条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方案,建立岷江等3大流域水资源调度协调机制,确定第一批重点河湖58个考核断面的生态流量目标值。通过一系列水资源强监管措施,全省江河生态流量保障程度逐年提高,河湖生态系统功能加快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全省河湖水质创“十三五”以来最佳水平。[6]

为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助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大国家级战略在四川省的顺利实施,2019年以来,四川省印发实施了岷江、沱江等7条跨市(州)重要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方案,确定152个河道内水资源调度控制断面,明确最小下泄流量指标,为水资源调度提供了基本遵循。2020年12月22日四川省水利厅以川水发〔2020〕3号文件印发《四川省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于2021年1月1日施行,试行时间为两年。

《办法》共包括6章41条,从制度层面推动全省水资源调度和管理。其中明确水资源调度分为流域水资源调度和区域水资源调度,遵循节水优先、生态安全,因河施策、统筹兼顾,统一调度、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的总体原则。实行水资源调度,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天然水体的基本生态用水,优化配置农业、工业、航运和人工生态环境用水。《办法》特别提出,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在水资源调度方式、调度方案、调度计划的编制上,该文件明确水资源调度实行计划调度与实时调度相结合的调度方式,实时调度是对计划调度的补充、优化和完善;明确年度调度计划和供水计划是根据水资源调度方案、年度预测来水量、水工程蓄水量及工程运行计划、年度用水计划,按照同比例丰增枯减、多年调节水库蓄丰补枯的原则组织制定和实施,对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明确水资源调度组织和责任主体,规定水资源调度实行工作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各类水工程主管部门和运行管理单位作为水资源调度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在相应管理权限内开展水资源调度工作,明确责任人,并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各地建立健全流域或区域内的各行业、各部门、各区域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联席会议制度。[7](www.chuimin.cn)

四川是水资源大省,《办法》的出台加强和规范了全省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优化配置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障了供水安全,保护了水生态环境,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级战略在四川省的顺利实施,起到重大作用。

图6-2 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大坝全貌:由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勘测设计(图片来源: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不但保障了供水安全,满足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而且使四川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成功应对2018年“7·9”特大暴雨洪灾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险情、2019年“8·20”汶川和雅安暴雨洪灾、2020年“8·11”“8·18”特大暴雨等洪涝灾害。“十三五”期间,安全转移受洪灾群众233万人次,实现水库调度防洪效益120亿元,减少转移人口180余万人,年均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比过去20年平均数降低76%,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0.6%,抗旱浇地623万亩,临时解决因旱饮水困难人口277万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旱灾害损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