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资源公报》统计,2006 年,全国总供水量为5795 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706.8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1065.5 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22.7 亿m3。由于我国各地水资源条件以及开发利用方式差异显著,因此地区间供水组成也不相同,南北方供水组成差异较大。据分析,北方六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5%,其中海河区高达75%,黄河区为61%;南方四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4%,其中长江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在18%左右,西南诸河区不足2%。......
2025-09-30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四川省各地水资源量变化情况因水汽来源、地形条件不同而异。水资源分区按流域水系划分,全省14个水资源三级区中为单一地形分区有5个,分别是河源至玛曲三级区为川西高原;直门达至石鼓三级区为川西高原;石鼓以下干流三级区为西南山地;赤水河三级区为盆缘山区;丹江口以上三级区为盆缘山区。14个水资源三级区中9个跨两个以上地形分区,其水资源量变化情况为不同地形区水资源量变化情况之综合。
1.丰、枯交替
四川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 564.76亿m3,1956—2025年水资源总量差积曲线走势为升→降→升→降。1956—2025年时段差积曲线呈上升趋势,为水资源较丰时段,时段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 739.14亿m3,距平差6.8%;1969—2025年时段差积曲线呈下降趋势,为水资源较枯时段,时段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 429.84亿m3,距平差-5.3%;1980—2025年时段差积曲线呈上升趋势,为水资源较丰时段,时段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 693.61亿m3,距平差5.0%;1994—2025年时段差积曲线呈下降趋势,为水资源较枯时段,时段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 452.30亿m3,距平差-4.4%。
按水资源三级区分析:盆地以西的河源至玛曲、直门达至石鼓、雅砻江、石鼓以下干流、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干流、沱江、涪江8个水资源三级区水资源总量变化与全省变化基本同步,差积曲线走势大体为升→降→升→降,水资源总量变化经历较丰→较枯→较丰→较枯过程,近期均为水资源总量较枯时段。盆地以东的广元昭化以上、广元昭化以下干流、渠江、丹江口以上及川南的宜宾至宜昌干流、赤水河等6个水资源三级区水资源总量变化情况与全省变化不一致,赤水河、丹江口以上三级区近期水资源还有所增加。
水资源分区年水资源总量丰枯情势分析结果见表5-4。
表5-4 水资源分区年水资源总量丰枯情势分析表
续表
续表
2.变化趋势(https://www.chuimin.cn)
用线性趋势线分别对全省及各水资源三级区作1956—2025年系列、1956—2025年系列和1981—2025年系列年水资源总量变化趋势分析。全省1956—2025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 564.76亿m3,年水资源总量变化呈振荡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4.05亿m3;1956—2025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 603.61亿m3,年水资源总量变化呈振荡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8.91亿m3;1981—2025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 537.78亿m3,年水资源总量变化呈振荡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9.10亿m3;三个系列比较,1981—2025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最小,年水资源总量减少趋势最明显。
全省14个水资源三级区中有12个1956—2025年水资源总量系列呈振荡下降趋势,雅砻江、赤水河略呈增加趋势,年均增加量不大;有10个1956—2025年水资源总量系列呈振荡下降趋势,河源至玛曲、渠江、赤水河、丹江口以上4个三级区呈增加趋势,年均增加量不大;有12个1981—2025年水资源总量系列呈振荡下降趋势,石鼓以下干流、赤水河呈增加趋势。
14个水资源三级区有7个三级区在1956—2025年、1956—2025年、1981—2025年三个水资源总量系列均呈振荡下降趋势,仅赤水河水资源三级区三个水资源总量系列均呈增加趋势,赤水河三级区位于川南盆地边缘山区,面积仅为全省面积的1.2%,对全省水资源量变化总体趋势影响不大。
水资源分区年水资源总量变化趋势分析成果见表5-5。
表5-5 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总量变化趋势分析表
3.近期变化预测
如前所述,在下垫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四川省水资源情势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四川省大气水汽来源既受东亚季风影响,又受南亚季风影响,还受高原季风影响。四川盆地西部及川西南山地是四川省的主要雨区和水资源主要产水区。其降水量分布一般规律是:高原夏季风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年份四川盆地西部及川西南山地降水量偏少,四川盆地东部及川南山区降水量持平或偏多;高原夏季风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年份,四川省降水量及降水分布相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不同纬度、不同高程增温幅度不同,大气环流异常,四川省高原夏季风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年份增多,主要雨区降水减少,影响全省水资源量减少。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在20世纪全世界平均温度约攀升0.6°C。全球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世界性灾难,《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提出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C以内的目标。
实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目标有一个过程,1956—2025年评价时期全省水资源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随着近期全球变暖趋势暂不可逆转,气候异常对四川省降水量及其降水分布影响还将持续。预计近期全省水资源量大概率继续呈振荡减少的趋势,其中四川盆地西部及川西南山地水资源量减少幅度大于西部高山高原及盆地东部,川南盆缘山区水资源量减少趋势不明显。
相关文章
根据《水资源公报》统计,2006 年,全国总供水量为5795 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706.8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1065.5 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22.7 亿m3。由于我国各地水资源条件以及开发利用方式差异显著,因此地区间供水组成也不相同,南北方供水组成差异较大。据分析,北方六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5%,其中海河区高达75%,黄河区为61%;南方四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4%,其中长江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在18%左右,西南诸河区不足2%。......
2025-09-30
每公顷耕地水量最多的是汉中市,达到了4275.75m3,是全省单位耕地面积水量的3.19倍;其次是西安市,达到2752.95m3,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05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中市的水资源是最丰富的,其次是安康地区,而延安地区的水资源是最贫乏的。......
2025-09-30
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的说来,属于当时的边疆地区。这里的“关中之地”包括巴蜀三郡在内,是把巴蜀作为关中经济区内的一个地区来处理。秦在统一六国前,曾先统治了巴蜀90多年,六国人士已经习惯把巴蜀与秦看成是同一地区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巴蜀与关中为同一地区。事实上,秦汉的统治者都充分注意到了巴蜀地区的特殊性。在秦汉三国期间,巴蜀经济区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差别较大。......
2025-09-30
与降水、蒸散发变化相应,四川省径流变化因水汽输送、地形条件不同存在差异。12个站中有10个站全系列径流变化呈下降趋势,盆地东部及川西高原各有一站径流变化略呈上升趋势;有10个站1980年前系列径流变化呈下降趋势,盆地东部腹部及东部盆缘山区各有一站径流变化呈上升趋势;有10个站1980—2016年系列径流变化呈下降趋势,西南山地和西部高原各有一站径流变化呈上升趋势。......
2025-09-30
表7-2是陕西省行政分区土地利用结构统计表。表7-2陕西省分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统计表单位:万hm2续表资料来源:陕西省2000年土地统计年报。在后面的分析中,将行政分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资源结合起来进行。......
2025-09-30
水资源基础评价是指水资源评价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评价范围内的水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等基本资料的统计、分析、系统整理、特征、水资源分区、图表化等工作。水资源基础评价活动只能在具有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在进行水资源基础评价工作前,应对所评价区域范围的气候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干旱和湿润为标准进行的气候分区。联合国水会议号召各国进行的就是国家级水平的水资源评价。......
2025-09-30
“四源一干”区域地跨新疆5个地(州)的28个县(市),以及生产建设兵团4个师局的46个团场。牲畜头数1161.6万头,粮食总产量246.9万t,棉花总产量73.9万t,国内生产总值218.7亿元,人均4555元,低于全疆水平。干流区人口12万,农业人口8万,分别占总量2.5%和2.2%。表10-4塔里木河干流区和源流区的基本情况......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