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水利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四川水利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摘要】:胡锦涛认为,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重视治理水患的治国方针,他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资源会议上提出,“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25]。2008年1月,胡锦涛在安徽视察淮河时特别强调,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

胡锦涛十分重视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保护自然环境,注重长远利益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他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26]我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应当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损害了长期的利益。

胡锦涛认为,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水资源对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和协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作用。从总体上讲,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体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对水资源的战略性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27]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的部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2011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治国安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总结回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治水实践,充分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精辟论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战略性、开创性,标志着我们党对治水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对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推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重要纲领性指导文献。其主要内容有:

1.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水利形势作出了“四个仍然是”“三个越来越”的深入分析,深刻指出,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讲话精辟地阐述了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水利所处的历史方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作出科学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水利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作出“四个迫切需要”的深刻论述。他强调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2.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www.chuimin.cn)

(2)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亿m3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国家“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 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水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兴利除害并举、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结合,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切实加大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度。

——坚持节约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从严控制水利工程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人水和谐,维护河湖健康。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优化工程调度,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河湖健康以及水生生物保护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注重给洪水以出路,加强洪水资源利用,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着力改善河湖水环境,实现河畅其流、水复其清,提升水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大办水利。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严格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鼓励引导和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国家水权制度,积极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水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健全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和水利规划体系,提高水利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提高水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公信力执行力。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水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加强水利建设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11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把水利提升到治国理政、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