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随着生态研究的逐步展开,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化复兴之梦想的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生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研究也不例外。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认真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传统思想为什么容易与生态思想挂钩?在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节律——自然规律制约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从农耕生活世界中提炼出来的价值观念,往往体现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歌颂自然。因此,当中国古代哲人思考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元问题”时,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道法自然”等哲学命题。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有一种明显的“美化自然”的现象,比如,“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等命题,一厢情愿地将天地(也就是自然)的特性概括为“生生之德”,有意无意地掩盖或忽略了自然的残酷性,诸如中国历代频繁发生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道家相对冷静一些,提出了“天地不仁”这样的命题,看到了自然的“生杀”二重性。因此,如果我们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依然像古人那样不加反思地美化自然(就像中国山水诗或山水画的惯常倾向那样),甚至试图通过美化中国传统社会来批判当前的生态危机,那必然文不对题。简言之,只有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思想与当代生态思想的内在关联,才能避免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之弊病。
2.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如何实现国际化?或者更具体一点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走向国际学术界的路径是什么?在全球化的整体语境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面临着国际化问题。由于历史传统悠久,文化成分多元,社会结构复杂,如何选择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路径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学术界。笔者奉行的学术信念是“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针对世界各民族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而作出理论回应,严格遵照国际学术规范和通用术语,决不轻易地制造内涵模糊的新概念。为此,借鉴挪威生态哲学家奈斯影响广泛的“生态智慧T”,笔者构建了“生态智慧C”来作为中国生态智慧实现国际化的路径。[4]因此,概括来说,“生态智慧C”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以生生本体论与价值观为根基的生态审美智慧,其当代理论形态就是生生美学。
总而言之,所谓“中国生态美学”就是由中国学者在中国语境中构建的生态美学,它毫无疑问是国际生态美学的一部分。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学术队伍庞大等方面的优势,中国生态美学有可能在国际生态美学领域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由于抽象思辨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不发达、外语写作能力薄弱、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生态美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至今依然十分微弱。因此,中国生态美学任重而道远。
【注释】
(www.chuimin.cn)
[1]拙文《西方环境美学在新世纪的深化与拓展》对此进行了详尽研究,该文发表于《学术论坛》2015年第1期。
[2]参见[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张庆博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页。
[4]参见本书第十一章。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国际学术界公认,环境美学正式发端于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的《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该文正式发表于出版于1966年出版的《英国分析哲学》一书,赫伯恩因此文而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这等于为环境美学的产生提供了合法性论证。[12]如果说赫伯恩是“环境美学之父”的话,笔者认为米克就是“生态美学之父”。......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要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无疑应该首先理解“文明”。文明与野蛮的结果便相互抵消。……对于生态美学研究而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引领我们着力解决生态审美观问题。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剖析传统审美观的各种弊端,分析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对于生态审美的重要性,探索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3-11-17
[3]李泽厚采纳了这个观点并做了一点修改,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说法:“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4]。尽管如此,这种模式依然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性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李泽厚担任名誉主编的《美学百科全书》,其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依次是“美的本体论”“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经验论”,[8]正可以与李泽厚的“美—美感—艺术”美学模式一一对应。......
2023-11-17
本章将问题集中在生态智慧与生态美学的关系上,首先在奈斯生态智慧T学说的基础上,整合利奥波德的共同体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提出生态智慧C学说;然后讨论生态智慧C与生态美学的关系及其在生态批评领域的运用。生态智慧C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人与他人、人类与其他物种和谐共栖的文明,即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智慧C”是一个贯通古今中西、人文与科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的关键词。......
2023-11-17
与一些学者站在实践美学的立场上批评生态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张玉能试图从实践美学的框架中发展出生态美学,明确提出生态美学是实践美学不可或缺的维度。[22]张玉能的博士季芳进一步认为,实践美学本身就蕴含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原理。实践美学要想真正生发出生态美学来,合理的思路是将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以来的“非生态的实践”,改造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实践”。......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