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美学引论:发展方向

生态美学引论:发展方向

【摘要】:如果我们的上述分析可靠的话,那么,中国生态美学的未来发展策略与方向就是对于上述三方面的分别回应:第一,更充分地借鉴并吸收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成果;第二,更自觉地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第三,更理性地实现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生态转化。

尽管生态美学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就目前国际学术界的实际情况而言,生态美学的学术成果主要出现在中国。除了数量颇多的论文、论文集之外,系统性的生态美学著作在中国至少已经出版了如下几部:徐恒醇的《生态美学》(2000年),曾繁仁的《生态美学导论》(2010年),程相占与三位美国学者合著的《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2013年)等,而西方的同题著作则比较少见。

造成这种学术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第一,西方的环境美学发展成熟较早,西方学者一般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等同为一回事,顶多在环境美学的理论框架中提出生态美学,也就是将生态美学视为“生态的环境美学”。西方环境美学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是如下四部:芬兰学者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1986年),美国学者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1992年)与《生活中景观中——走向环境美学》(1997年),加拿大艾伦·卡尔森的《美学与环境——对自然、艺术建筑的欣赏》(2000年)。这四部系统性的专著表明,西方环境美学在20世纪末期已经基本成型或成熟。这些著作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都被译介到中国,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参照。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环境美学,就很难有今日的中国生态美学。究其深层原因会发现,环境美学的上述三位主要代表人物都有着深刻的生态意识,他们的论著当中不时涉及生态问题,将相关内容抽取出来直接称为生态美学亦无不可。西方环境美学发展到21世纪时生态意识更加突出,罗尔斯顿、齐藤百合子等人的一些重要论文,尽管讨论问题的理论框架还是环境美学,但是,其生态审美意识较之西方生态美学的先驱者如利奥波德、考利科特等人更加明确而强烈。我们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第二,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者对于生态美学的关注。客观地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已经在西方世界广泛兴起,8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步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生态美学,笔者本人自2001年参加全国首届生态美学研讨会后开始了相关研究。但是,中国于2007年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意味着从国家层面确认了生态美学的合法性,其逻辑推演并不复杂:文明是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综合体,审美活动及其理论化的学科——美学,无疑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毫无疑问应该包括生态美学。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对于生态美学合法性的疑虑,越来越多的学者被吸引到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中来。(www.chuimin.cn)

第三,生态美学是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美学回应,其中所包含的对于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现代性的批判,无形中引导着一些学者的思路向前现代思想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等前现代思想很容易引发强烈的生态共鸣,成为中国生态美学构建的丰富资源——而这样的哲学思想资源在西方是相对稀缺的。

如果我们的上述分析可靠的话,那么,中国生态美学的未来发展策略与方向就是对于上述三方面的分别回应:第一,更充分地借鉴并吸收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成果;第二,更自觉地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第三,更理性地实现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生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