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尽管生态美学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就目前国际学术界的实际情况而言,生态美学的学术成果主要出现在中国。除了数量颇多的论文、论文集之外,系统性的生态美学著作在中国至少已经出版了如下几部:徐恒醇的《生态美学》(2000年),曾繁仁的《生态美学导论》(2010年),程相占与三位美国学者合著的《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2013年)等,而西方的同题著作则比较少见。
造成这种学术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第一,西方的环境美学发展成熟较早,西方学者一般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等同为一回事,顶多在环境美学的理论框架中提出生态美学,也就是将生态美学视为“生态的环境美学”。西方环境美学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是如下四部:芬兰学者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1986年),美国学者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1992年)与《生活中景观中——走向环境美学》(1997年),加拿大艾伦·卡尔森的《美学与环境——对自然、艺术与建筑的欣赏》(2000年)。这四部系统性的专著表明,西方环境美学在20世纪末期已经基本成型或成熟。这些著作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都被译介到中国,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参照。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环境美学,就很难有今日的中国生态美学。究其深层原因会发现,环境美学的上述三位主要代表人物都有着深刻的生态意识,他们的论著当中不时涉及生态问题,将相关内容抽取出来直接称为生态美学亦无不可。西方环境美学发展到21世纪时生态意识更加突出,罗尔斯顿、齐藤百合子等人的一些重要论文,尽管讨论问题的理论框架还是环境美学,但是,其生态审美意识较之西方生态美学的先驱者如利奥波德、考利科特等人更加明确而强烈。我们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第二,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者对于生态美学的关注。客观地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已经在西方世界广泛兴起,8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步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生态美学,笔者本人自2001年参加全国首届生态美学研讨会后开始了相关研究。但是,中国于2007年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意味着从国家层面确认了生态美学的合法性,其逻辑推演并不复杂:文明是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综合体,审美活动及其理论化的学科——美学,无疑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毫无疑问应该包括生态美学。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对于生态美学合法性的疑虑,越来越多的学者被吸引到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中来。(www.chuimin.cn)
第三,生态美学是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美学回应,其中所包含的对于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现代性的批判,无形中引导着一些学者的思路向前现代思想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等前现代思想很容易引发强烈的生态共鸣,成为中国生态美学构建的丰富资源——而这样的哲学思想资源在西方是相对稀缺的。
如果我们的上述分析可靠的话,那么,中国生态美学的未来发展策略与方向就是对于上述三方面的分别回应:第一,更充分地借鉴并吸收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成果;第二,更自觉地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第三,更理性地实现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生态转化。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要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无疑应该首先理解“文明”。文明与野蛮的结果便相互抵消。……对于生态美学研究而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引领我们着力解决生态审美观问题。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剖析传统审美观的各种弊端,分析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对于生态审美的重要性,探索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与一些学者站在实践美学的立场上批评生态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张玉能试图从实践美学的框架中发展出生态美学,明确提出生态美学是实践美学不可或缺的维度。[22]张玉能的博士季芳进一步认为,实践美学本身就蕴含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原理。实践美学要想真正生发出生态美学来,合理的思路是将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以来的“非生态的实践”,改造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实践”。......
2023-11-17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与理论成果时,有学者提出“尤以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影响为巨”。[36]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并认为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代表了现阶段中国生态美学的最高理论成就。[46]简言之,曾繁仁注意到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他的策略是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自己业已形成的生态美学,进而“将环境美学纳入其中”。......
2023-11-17
本章将问题集中在生态智慧与生态美学的关系上,首先在奈斯生态智慧T学说的基础上,整合利奥波德的共同体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提出生态智慧C学说;然后讨论生态智慧C与生态美学的关系及其在生态批评领域的运用。生态智慧C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人与他人、人类与其他物种和谐共栖的文明,即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智慧C”是一个贯通古今中西、人文与科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的关键词。......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