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美学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其学术准则是“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生态美学构建来讨论这个准则,从而阐明如何建立我们的学术自信。......
2023-11-17
是否愿意承认与西方美学的差距是一个学术心态问题。中国学者必须高度警惕并努力摈弃的一种学术心态可以称为“阿Q式学术心态”。鲁迅《阿Q正传》的主角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不少国内学者经常有意、无意地表露出这样的口吻,每当他们批判某位当代西方美学家的时候,往往采用如下惯常的表达式:我国某某先哲在某某时候早就指出过某某,这比西方学者要早某某年,并且比西方学者更加深刻、全面。比如,当批判美国当代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的身体美学的时候,有人就会说他远远没有达到道家身体美学身心合一的深度;当批判加拿大当代学者卡尔森的环境美学的时候,又有人会说他远远不及道家的自然审美思想深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学术话语,难道不正是阿Q那句口头禅的学术版吗?!我们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批评当代西方学者,到底是在批评他们,还是在赞扬他们?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继承或发扬或“转换”中国传统思想,到底是先哲的忠诚传承者还是不肖子孙?
非常意味深长的是,在讨论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同时期,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论题,即“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现代转化”。二者的联系是,通过转化(或转换)中国传统文论话语来救治当代中国学人的失语症。冷静地想一想,这种论题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失语症吗?唯一的区别是,前一种失语症所说的是,不说西方的话就不会说话;而后一种失语症所说的则是,不说中国古人的话就不会说话。一句话:要么学西方人说话,要么学中国古人说话,唯独就是不会自己说话。笔者无意在此重温这些讨论,这里的目的是提醒笔者自己,如何在构建生态美学的过程中,更理智而不是单凭热情,更健康而不是自恋地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资源,目的是创建能够在当今生态美学国际学术共同体之中独树一帜的中国话语——如果我们不能创建当代中国话语,我们就永远无法摆脱失语症那可怜、可悲的学术命运。(www.chuimin.cn)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构建生态美学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其学术准则是“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生态美学构建来讨论这个准则,从而阐明如何建立我们的学术自信。......
2023-11-17
阿Q尽了平生之力来画这个圆圈,但最终还是画成了瓜子模样,这使阿Q羞愧。正是阿Q所画的圆圈象征着的停滞不前的中国社会——循环轮回的“圆圈”社会,惯性地结束了阿Q的生命,使阿Q糊里糊涂地被枪毙,演绎了一出中国社会没落时期不断重复的同一或相似的公案。这样,就又形成了阿Q精神心理状态的“圆圈”。那么,第九章被鲁迅命名为“大团圆”,这与阿Q所画的“圆圈”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2023-08-27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对此,鲁迅写了《〈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予以批评。谛君亦即郑振铎。《鲁迅全集》的注释称,“莲姊家”指“左联”,“大家族”指作家协会,傅、郑指傅东华、郑振铎。......
2024-01-28
总而言之,生态危机主要是现代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危机,我们可以据此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在汲取前现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积极成果的同时扬弃二者的理论缺陷,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构建生态美学。......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命运的头等大事。中华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30]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的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