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如果我们在国际视野中反思新世纪中国美学的作为与贡献的话,“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亮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学者一直坚信生态美学是自己的“首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情、气魄和能力,在相对缺少西方学术参照的情况下,基本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学术努力初步论证了生态美学的大致轮廓;2.随着对于西方环境美学了解的日渐深入,中国学者坚持辨析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致力于创造不同于西方环境美学的中国生态美学;3.在大体了解西方生态美学之后,中国学者又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发展理念,创造出了颇具深度和广度的中国生态美学。简言之,“中国生态美学”这个术语既可以用来回应“西方环境美学”——它是一种不同于“环境美学”的“生态美学”;又可以用来回应“西方生态美学”——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这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创造了颇具规模的“中国话语”——这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对于世界美学的一项贡献。
中国生态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生产了数量颇为可观的文献,宏观地描述其整体面貌颇为不易,根据笔者有限的观察,本章尝试着作出如下概括:中国生态美学自觉地从生态文明视野出发来进行理论构建,自觉地将生态美学构建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杀生”倾向及其背后隐含的本体论预设,生态美学将“生生之道”视为宇宙万物之本体,认为人类物种是生态圈中的普通成员之一,其存在是依赖于生态圈其他成员的生态存在(也称“生态生存”)。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层面都渗透着审美因素,因此人类物种可以被称为“审美物种”,其审美应该是基于其生态生存的生态审美。生态审美即“生态审美欣赏”的简称,其欣赏对象既可以是环境美学所侧重研究的各种环境及其所包含的各种事物(这是它与西方环境美学的交集),也可以是当代生态运动中涌现的各种生态艺术诸如生态文学、生态绘画与生态影视等(这是它与艺术美学的交集)。以“审美能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体验”三元美学模式为框架而构建的生态美学可以更加有力地解释已然兴起的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美”概念的偏颇而走向“生态审美”。——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
上述概括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关键词(生态文明、生生本体、生态存在、生态审美)初步回答了“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是什么”这个问题。谨慎地说,这个论断与其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全貌,不如说它采取挂一漏万的方式揭示了笔者本人对于生态美学的理解和期望——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者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学术目的作出其他概括。(www.chuimin.cn)
笔者这里秉持的学术态度非常明确:概括国际生态美学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中国话语,绝不是为了强调中国生态美学的民族性或本土性,而是为了倡导中国生态美学的创造性和世界性。笔者这里所做的概括只不过是为讨论如下两个问题提供方便和基础:一、为何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二、如何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下面依次论述。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命运的头等大事。中华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30]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的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2023-11-17
这个事件说明,从生态意识的角度欣赏濒危物种,其审美体验与传统审美体验有着根本不同。生态智慧C的第六点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在程颢的观点中,宇宙被认为是一个不断生产、创造和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宇宙过程的内在组成部分,应该享有同样的成长和发展的权利。......
2023-11-17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要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无疑应该首先理解“文明”。文明与野蛮的结果便相互抵消。……对于生态美学研究而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引领我们着力解决生态审美观问题。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剖析传统审美观的各种弊端,分析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对于生态审美的重要性,探索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3-11-17
构建生态美学这种学术活动或知识生产活动也不例外。那么,构建生态美学中国话语的理论动机是什么呢?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李欣复1994年发表《论生态美学》一文直到笔者于2009年发表《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进展》一文的十几年间,我国学者一直认为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的“首创”。所以我们可以比较自信地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为目标,是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首要特色。......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