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美学引论:中国话语

生态美学引论:中国话语

【摘要】:如果我们在国际视野中反思新世纪中国美学的作为与贡献的话,“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亮点。——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上述概括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关键词初步回答了“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是什么”这个问题。笔者这里所做的概括只不过是为讨论如下两个问题提供方便和基础:一、为何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

如果我们在国际视野中反思新世纪中国美学的作为与贡献的话,“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亮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学者一直坚信生态美学是自己的“首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情、气魄和能力,在相对缺少西方学术参照的情况下,基本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学术努力初步论证了生态美学的大致轮廓;2.随着对于西方环境美学了解的日渐深入,中国学者坚持辨析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致力于创造不同于西方环境美学的中国生态美学;3.在大体了解西方生态美学之后,中国学者又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发展理念,创造出了颇具深度和广度的中国生态美学。简言之,“中国生态美学”这个术语既可以用来回应“西方环境美学”——它是一种不同于“环境美学”的“生态美学”;又可以用来回应“西方生态美学”——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这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创造了颇具规模的“中国话语”——这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对于世界美学的一项贡献。

中国生态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生产了数量颇为可观的文献宏观地描述其整体面貌颇为不易,根据笔者有限的观察,本章尝试着作出如下概括:中国生态美学自觉地从生态文明视野出发来进行理论构建,自觉地将生态美学构建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杀生”倾向及其背后隐含的本体论预设,生态美学将“生生之道”视为宇宙万物之本体,认为人类物种是生态圈中的普通成员之一,其存在是依赖于生态圈其他成员的生态存在(也称“生态生存”)。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层面都渗透着审美因素,因此人类物种可以被称为“审美物种”,其审美应该是基于其生态生存的生态审美。生态审美即“生态审美欣赏”的简称,其欣赏对象既可以是环境美学所侧重研究的各种环境及其所包含的各种事物(这是它与西方环境美学的交集),也可以是当代生态运动中涌现的各种生态艺术诸如生态文学、生态绘画与生态影视等(这是它与艺术美学的交集)。以“审美能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体验”三元美学模式为框架而构建的生态美学可以更加有力地解释已然兴起的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美”概念的偏颇而走向“生态审美”。——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

上述概括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关键词(生态文明、生生本体、生态存在、生态审美)初步回答了“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是什么”这个问题。谨慎地说,这个论断与其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全貌,不如说它采取挂一漏万的方式揭示了笔者本人对于生态美学的理解和期望——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者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学术目的作出其他概括。(www.chuimin.cn)

笔者这里秉持的学术态度非常明确:概括国际生态美学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中国话语,绝不是为了强调中国生态美学的民族性或本土性,而是为了倡导中国生态美学的创造性和世界性。笔者这里所做的概括只不过是为讨论如下两个问题提供方便和基础:一、为何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二、如何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下面依次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