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美学引论:探讨生态系统审美范式

生态美学引论:探讨生态系统审美范式

【摘要】:生态美学的建设是国际上正在进行的一项工程。对于笔者的生态美学研究来说,康德以及伯林特的理论均是具有启发性的资源。在伯林特以环境为审美范式的思想启发下,笔者有理由提出下面这个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美学而言,哪种审美范式是最适合的?笔者的初步设想是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任何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所有要素在整个环境中的相互联系。以生态系统为审美范式,生态美学可能会有一个更有成效的未来。

生态美学的建设是国际上正在进行的一项工程。对于笔者的生态美学研究来说,康德以及伯林特的理论均是具有启发性的资源。在伯林特以环境为审美范式的思想启发下,笔者有理由提出下面这个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美学而言,哪种审美范式是最适合的?笔者的初步设想是生态系统。这一设想的基本思路是:将海德格尔“在—世—中”的观点与伯林特的“在—环境—中”的概念进行合理引申,将之发展成一个新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在—世—中”是“此在”的转喻,这意味着海德格尔以整体或统一的现象来解释“此在”的世界性。“在—世—中”是存在的一个先验且不可缺少的构建。“作为在—世—中的存在,与在—世—内遇到的各种存在物一起存在并与之相伴”[24]。伯林特经常在他的一些著作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观点。在他2005年出版的《美学与环境》一书中,当讨论到游泳时,他提出:

没有任何环境经验包含更为直接的身体接触。对一个人来说,眼睛具有轻微的重要性,因为“在—世—中”的身体急迫性,篡夺了相对安全的视觉距离。[25]

尽管伯林特对这里的引文并没有给出注释,但可以明确的是,他在引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游泳作为人类在水中的一项活动(这里的水当然是游泳者的亲密环境),清楚地表明了“在—环境—中”的潜在表达。(www.chuimin.cn)

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定义“环境”这个关键词。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任何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所有要素在整个环境中的相互联系。同时,环境也可以通过英语的定冠词“the”来定义,也可以随着人类刻度的变化而被对象化。伯林特总是坚持认为环境不可以被对象化,并且坚持认为环境也没有明确的界限。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这并非事实。例如,中央公园是纽约市曼哈顿的一个城市公园,它的边界就非常清楚,具体描述如下:它由上西区和上东区之间的843英亩(341公顷)组成,大致以东面第五大道、西面中央公园西(第八大道)、南面中央公园南(第59大街)和北面中央公园北(第110大街)为界。如果我们在曼哈顿地图上看它的位置,或者从洛克菲勒中心看它,我们就可以看到公园的全景。伯林特可能会说,公园的这两种欣赏方式并不都是“欣赏”,欣赏公园的唯一恰当的方式就是进入公园并沉浸其中。然而,正如“环境公平”和“政治生态”这样的术语所显示的那样,环境的边界是由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力量所明确界定的。我们在现实中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都是必须添加定冠词“这个”的“环境”,比如说,富人居住在美丽健康的环境中,穷人居住在被污染过的环境中。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栖居”,仅仅是远离现实的理想。

伯林特交融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其对连续性的强调,即体验的连续性。他甚至将他的审美理论称之为“关于体验之连续性的美学”[26]。简言之,伯林特的交融美学是建立在他的欣赏体验之连续性这一核心思想之上的。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有理由提出如下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是否有可能从科学生态学、哲学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对连续性的概念进行重新阐释?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以生态系统为审美范式,生态美学可能会有一个更有成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