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美学引论:环境性质与交融

生态美学引论:环境性质与交融

【摘要】:在这一章中,伯林特作了如下简短阐述:以环境的审美体验为标准,引导我们放弃无关切性的审美,转而追求审美的交融。同时,所谓的“无关切性美学”主要是康德的审美理论,而“交融审美”则是伯林特自己的立场。总之,诗歌、自然和美的艺术,分别是环境美学出现之前的三种审美范式。因此,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新型美学的性质。

如果我们把通常所谓的“美学”理解为“审美理论”,那么,在美学研究之初提出如下一个问题是非常合理的,即审美理论的建构应该以什么作为“审美范式”?遗憾的是,这一重要问题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一直没有被讨论过,直到伯林特在其1992年出版的《环境美学》一书的第10章提出了“环境作为审美范式”这个命题。在这一章中,伯林特作了如下简短阐述:

以环境的审美体验为标准,引导我们放弃无关切性的审美,转而追求审美的交融。[2]

在伯林特的语境中,所谓的“以环境的审美体验为标准”实际上是指这一章的标题,即“环境作为审美范式”。同时,所谓的“无关切性美学”主要是康德的审美理论,而“交融审美”则是伯林特自己的立场。把上述简短的阐述作为我们讨论的纲领,将是一种很好的论述方式。这里的首要问题是:把环境作为审美范式意味着什么?这种探索也是在追问:在伯林特把“环境”作为审美范式之前,哪些对象曾被视为审美范式?

从历史上看,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审美范式:第一种是诗歌,这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滕在其《诗的感想——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的,他第一次将“美学”一词应用于感性领域。虽然鲍姆加滕也提出了同样适用于绘画、雕塑以及音乐的学说,但显而易见的是,当他试图提出一门感性领域的科学时,诗歌是他心目中的“审美范式”。第二种审美范式是自然,这是由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康德借用了鲍姆加滕的“审美”一词,但把它转化到了他自己对感性以及知识条件的说明上。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的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自然为审美范式来发展他的审美理论,明确阐释自然优先于艺术。黑格尔的《美学》一书则明确主张,鲍姆加滕提出的“美学”一词不适合这个新的学科,他提出应将之修改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或简称“艺术哲学”。黑格尔所谓的“美学”中的五种“美的艺术”分别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歌,这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审美范式。总之,诗歌、自然和美的艺术,分别是环境美学出现之前的三种审美范式。

在以上历史叙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伯林特所谓的“环境美学”简单界定为“以环境作为审美范式的美学”,这种新型美学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审美范式的性质,即环境的性质。那么,环境的性质是什么呢?为了讨论这个问题,伯林特引用了《牛津英语词典》对环境的定义,即“环绕任何事物的对象或区域”。伯林特认为,这个定义表明“笛卡儿二元论仍然有效”。[3]他在这里所说的“笛卡儿二元论”主要是指“主客体二元论”。在笛卡儿哲学框架内,环境通常被看作容易被客观化的“客体”,而欣赏者则被看作外在于环境的“主体”。

然而,伯林特在其1992年出版的《环境美学》一开始就指出,“给环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很难”[4]。因为根据他的理解,把通常意义上的环境看作“物质环境或外部世界”,就意味着环境位于人类之外——它是供人们追求个人私利的一个容器[5]。与此相反,伯林特将他所理解的“环境”定义为“由有机体、知觉和场所构成的、充盈着各种价值的、没有缝隙的统一体”,这与表达“环境”的另外两个英语术语,比如“setting”“circumstance”等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简言之,伯林特反对对象化、二元论的环境思维方式,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将人类理解成被放置在环境之中的事物,而非与环境相共生的事物。[6]因此,伯林特的环境概念至少有两个关键点:首先,环境不是客体,不能被我们对象化;其次,人与环境不是分离的,而是与环境相连续的。伯林特对于环境新的认识以及环境对于美学的意义,在他的下面一段话中表达得非常清楚:(www.chuimin.cn)

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并不是与人类栖居者相分离的一个独立领域。相反,我们与环境是相连续的,是其各种过程的内在组成部分。美学中的惯常传统很难解决这一点,因为它认为,欣赏需要一种接受性的静观态度。尽管这种态度有利于观察者,但是,自然决不容许这样的观察者,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离开自然而不包含其中。[7]

我们清楚地看到,伯林特这里将环境视为“自然”的同义词,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其中”。总之,他试图以“包含于环境(自然)之中”为出发点来探讨以“环境为审美范式”的美学。因此,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新型美学的性质。然而,伯林特在他的正式表达中,所选择的专业术语不是“包含”(involvement)而是它的同义词“交融”(engagement),伯林特这样阐述道:

我所谓的交融美学将导致审美理论的重构,尤其是将之修正得适合环境美学——在这种审美理论中,自然世界里交融的连续性,取代了对美的客体或景色的静观。[8]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种新型审美理论(即交融美学)中,尤其是在伯林特的环境美学中有着两个要点,一个是“自然世界里交融的连续性”,这是伯林特倡导的;另外一个是“对美的客体或景色的静观”,这是伯林特批评的。伯林特批判康德美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康德审美理论的思考,他认为康德的审美理论导致了“对美的客体或景色的静观”。我们下面来看一下伯林特对康德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