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与上述第四种立场相同的是,笔者所坚持的第五种立场也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较大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地混为一谈。但是,第五种立场与第四种立场也有着明显差异:第一,在构建生态美学的学术策略方面,不是一般地借鉴西方环境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作为理论资源,而是从理论逻辑、整体思路等方面参照环境美学,从而提炼出生态美学的理论逻辑和总体思路;第二,不仅仅将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相对比,而且将西方环境美学与西方生态美学相对比,充分借鉴西方生态美学的已有成果;第三,不同于第四种立场所秉持的生态美学观,第五种立场认为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审美学”,其研究对象是“生态审美”。这既是对“美学”之本义“审美学”的回归,也是对生态美学核心问题的简明界定。
西方环境美学的发端始于对审美对象的反思:审美对象仅仅是艺术品吗?自从黑格尔将“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以来,西方美学所关注的中心就是艺术,所以被称为“以艺术为中心的”(art—centered)理论。[48]其实,就连黑格尔本人也明确意识到,审美对象绝对不仅仅是艺术品,他也曾经讨论过“自然美”,只不过他对于自然美的评价很低,认为自然美远远低于他高度推崇的“艺术美”。明乎此,就非常容易理解赫伯恩环境美学的理论策略与思路了:既然审美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品,也应该包括自然,那就应该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来研究;既然黑格尔缩小美学的范围而将之仅仅局限在艺术的狭小范围内,那就应该对他进行反思与批判并努力超越他;既然黑格尔贬低自然而抬高艺术,何不反其道而行之突出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优势呢?既然美学探索的出发点都离不开艺术,那就来将自然与艺术品进行对比。赫伯恩的环境美学正是这样做的,其后继者特别是卡尔森、瑟帕玛也都是这样做的。简言之,半个世纪以来的西方环境美学可以从宏观上描述为如下三方面:1.从西方美学史的发展逻辑来说,反思和批判自黑格尔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哲学;2.从审美对象来说,将其范围从艺术扩大到自然和环境(还包括环境中的东西);3.从研究方法来说,对比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异同——而“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异同”正是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
与上述三方面对应,笔者所构想的生态美学可以描述如下。
第一,从西方美学史的发展逻辑来说,生态美学所要反思、批判和超越的,主要是作为西方“现代性”一部分的“现代西方美学”,也就是从鲍姆加滕正式提出“审美学”(1735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各种“后现代”思潮兴起二百多年间的美学。之所以这样限定是基于如下考虑:20世纪6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无疑是西方现代性及其扩张过程所造成的恶果;现代美学作为现代性整体方案的一部分当然也难辞其咎。因此,以生态学、生态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局限和缺陷,构建一种能够回应生态危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美学新范式,自然成为生态危机时代美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责任。笔者认为,构建生态美学的时候,首先应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www.chuimin.cn)
第二,生态美学仅仅是扩大“审美对象”的美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从人类审美史的角度看,人类的审美对象远远不只是艺术品,各种自然现象、日常用品等,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仅就西方现代美学而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浪潮,复归自然、欣赏自然一直是西方的一个文艺传统,从英国的湖畔诗人到美国的梭罗,某种程度上都在以自然审美欣赏的方式批判西方现代性。所以,环境美学将审美对象扩大到自然和环境,并没有彻底的革命性意义。
但是,现代西方美学理论主要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性观念主导下的现代西方哲学无疑缺乏生态意识,其哲学观念甚至与生态观念相反。比如,笛卡儿将“实体”定义为“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心灵和物质都是实体。[49]这种观念与生态学就是格格不入的,因为生态学认为,所有生命样式都是相互关联的,上文提到的格里芬所说的“每个个体都被视为互相‘内在关联的’”,正是对笛卡儿哲学的反思批判。简言之,如果说现代西方哲学的主导性思维方式是“实体性思维”的话,那么,生态学和生态哲学就是“关系性思维”。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美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扩大审美对象的范围上,而应该深入生命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的思维方式层面,从生态的生存方式与生态的思维方式来立论。按照海德格尔的思想,人(Dasein,国内学者张祥龙将之翻译为“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其存在应该被称为“生存”——“它是缘在(‘人类生存者’)的存在方式,因为只有缘在从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里站出去并反观自身。”[50]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承续格里芬对“非生态的生存观”(nonecological view of existence)所做的批判,[51]直接用“生态的”来修饰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生存”而提出“生态生存”。既然生态学和生态哲学都揭示出人的生存真相是“生态生存”,那么,人的思维方式就应该是“生态思维”(ecological thinking),其审美顺理成章就是“生态审美”。[52]所以,笔者认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是“非生态审美”),也就是根据生态学、生态哲学改造审美主体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使审美主体采用“主客交融”的生态审美方式取代“主客二元”的现代审美模式。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是对于人的生态生存本性、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审美方式的整体研究,绝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类审美对象(比如环境)的研究。
第三,既然生态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不再是环境美学所一贯坚持的“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异同”,生态美学的研究方法也就不能停留在“对比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异同”上,而应该采用那种包含在生态审美底层的方法,即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将之与生态哲学相沟通、相融汇,适当引进生态学、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来构建生态审美范畴。米克的生态美学正是较多地引进生态学概念的成果,而曾繁仁不仅从生态学或生态哲学的角度描述过生态美学,而且他的生态美学也较多地引进了生态哲学概念。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与理论成果时,有学者提出“尤以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影响为巨”。[36]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并认为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代表了现阶段中国生态美学的最高理论成就。[46]简言之,曾繁仁注意到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他的策略是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自己业已形成的生态美学,进而“将环境美学纳入其中”。......
2023-11-17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西方环境美学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产生期、成型期与深化拓展期。仅就笔者有限的接触而言,西方环境美学的专著已经有二十三部之多。著名环境美学家卡尔森为《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所撰写的“环境美学”条目发表于2010年的时候,条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已长达十页,其中包括大量的环境美学论文。这些数字清楚地表明,我们对于西方环境美学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2023-11-17
早在2008年,曾繁仁教授就发表了《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一文,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阐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二者的四点区别。[3]这些文献都为我们重新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文献基础。众所周知,中国学者广泛关注生态美学是2001年10月“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之后的事,笔者就是从参加那个会议之后才开始研究生态美学的。......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自2001年中国首届全国生态美学会议召开以来,生态美学作为新兴领域在过去近20年里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要想在学术上合理地建构生态美学,至少要考虑两个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一,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环境美学的区别何在?......
2023-11-17
在这一章中,伯林特作了如下简短阐述:以环境的审美体验为标准,引导我们放弃无关切性的审美,转而追求审美的交融。同时,所谓的“无关切性美学”主要是康德的审美理论,而“交融审美”则是伯林特自己的立场。总之,诗歌、自然和美的艺术,分别是环境美学出现之前的三种审美范式。因此,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新型美学的性质。......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