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将赫伯恩视为环境美学的开创者,某种程度上是后来者对于环境美学之发展历程进行历史追溯的结果,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因为,根据当代著名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和艾伦·卡尔森等人的口述,他们都是在进行环境美学研究很久以后才看到赫伯恩的那篇论文的。
正式打出“环境美学”大旗的是艾伦·卡尔森与巴里·萨德勒(Barry Sadler)主编的《环境美学阐释文集》。这本论文集正式出版于1982年,所收录的是举办于1978年的“环境的视觉质量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与会代表分别来自哲学、文学、景观设计和地理学等领域。编者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环境美学现在是地理学家认真研究的对象”,应该采取跨学科的方式和多重视角来研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本论文集正是这一研究进程的“正式开端”。[18]1988年由杰克·纳泽(Jack L.Nasar)编辑的《环境美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出版。该书是1982年和1983年两届“环境设计研究学会会议”的会议论文集,共收录32篇论文,其中包括环境美学家伯林特的《环境设计中的审美知觉》等,作者们分别来自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地理学、哲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领域。该书“前言”指出:环境美学代表着经验美学(empirical aesthetics)与环境心理学两个研究领域的合并——“这两个领域都采用科学方法来解释物理刺激与人类反应之间的关系”。[19]简言之,本书关注的是如下两个核心问题:人们如何回应其周围环境的视觉特征?设计师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些环境的审美质量?围绕这两个问题,本书从理论上探索了人—环境—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强调将审美标准具体运用到设计、规划和公共政策之中。
就是在上述学术背景中,出现了高主锡的生态美学。韩裔美籍学者高主锡从1978年开始就借鉴阿诺德·伯林特的“审美场”概念(一种现象学美学的普遍理论),试图将之与他自己称为“生态设计”的环境设计理论联结起来,旨在创造一种可以运用于设计实践的美学理论。他于1988年发表了《生态美学》一文,在环境美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生态美学。
高主锡认为环境美学有两种含义:一是“环境美学”,也就是以《环境美学阐释文集》为代表的环境美学。高主锡批评这种环境美学,认为它植根于人与环境二元论观点基础上,其缺陷与实证主义的形式美学相关。二是“生态美学”——一种“关于环境的整体的、演化的美学”,[20]就像伯林特在其“审美场”概念中表述的那样,既适用于艺术品,也适用于人建环境。在高主锡的论著中,建筑、景观和城市都是不同的“环境”,都属于“环境设计”研究的对象,都可以与“生态设计”理念贯通起来。他认为,环境设计的目的是构建人性化的、家园式的、供人分享的环境,指导这种设计的理念应该是生态设计。他的“生态美学”就是这种设计理念的概括。因此,他的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生态的环境设计美学”,是在生态思想基础上对于一般环境美学的批判与超越。
高主锡从11个方面对比了形式美学、现象学美学与生态美学。他认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生态的、演化的、主客体统一的;在生态美学中,设计师/艺术家倾向于创造以体验/环境为中心的艺术(例如,创造处于演化中的环境);生态美学强调整体的意识、无意识体验与创造力等等。在构建生态美学时,高主锡确认并辨析了与设计原理、美学理论相连的核心概念,提出“包括性统一”“动态平衡”和“补足”三个原则是美学的生态范式。前两个概念是对于传统形式美学原理中“统一”与“平衡”两个概念的扩展,最后一个概念则是在吸收东方建筑美学基础上的独立创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主锡在讨论他的三个核心原则时,都首先将其作为“创造过程的原理”来论述,然后才将之作为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原理来研究。这表明,这三个概念是贯通自然规律和人造环境的桥梁,是整个宇宙的普遍原理,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生态学中的“自然过程”这个概念。[21](www.chuimin.cn)
与高主锡近似,中国学者李欣复也试图在环境美学的整体框架内发展出生态美学。关于李欣复的生态美学,国内学者一般只重视他发表于1994年的《论生态美学》一文,不少学者认为这篇文章是生态美学的开山之祖,甚至据此认为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的“首创”。在我们了解到西方生态美学之后,“首创”之说已经完全不可靠了;但是,国内一些学者至今依然没有准确揭示李欣复生态美学的理论来源,因为他们忽视了作者此前的一篇文章《论环境美学》,也就是说,忽视了中国环境美学对于生态美学的决定性影响。
中国学者的环境美学研究大体上始于1980年左右。比如,一篇题为《环境美学浅谈》的论文提出: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研究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因此,环境美学的研究涉及声学、色彩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工效学、造林与园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等许多学科。[22]就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李欣复于1993年发表了《论环境美学》一文。该文提出环境美学是一个新学科,“其个性特质是以研究时空环境在主客体审美交流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美的发生构成与价值中的身份角色为主要内容、任务和标志的,这是它与普通美学及其他美学学科的区界和分工”。[23]简言之,李欣复的环境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环境在美的发生构成中的地位作用”,而他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方面,后两方面“环境”的含义很大程度上近似于通常所说的“背景”,因此与西方环境美学大异其趣。
作者次年发表的《论生态美学》是对《论环境美学》的理论延续或延伸。该文认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生态环境美”,所以,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24]作者的理论逻辑如下:“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因此,“环境美学”顺理成章就是研究“环境美”的学科;生态环境学等学科表明“环境”具有“生态”特性,所以,“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环境美”,只不过在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美”加上了“生态”二字而已。笔者觉得,这是中国当代主导性美学观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后来不少学者继续沿用这种美学观来进行研究,或坚持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环境美”,[25]或提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态美”。[26]这种美学观比较严重地制约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理论探讨与发展,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批判。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与理论成果时,有学者提出“尤以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影响为巨”。[36]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并认为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代表了现阶段中国生态美学的最高理论成就。[46]简言之,曾繁仁注意到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他的策略是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自己业已形成的生态美学,进而“将环境美学纳入其中”。......
2023-11-17
西方环境美学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产生期、成型期与深化拓展期。仅就笔者有限的接触而言,西方环境美学的专著已经有二十三部之多。著名环境美学家卡尔森为《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所撰写的“环境美学”条目发表于2010年的时候,条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已长达十页,其中包括大量的环境美学论文。这些数字清楚地表明,我们对于西方环境美学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2023-11-17
早在2008年,曾繁仁教授就发表了《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一文,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阐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二者的四点区别。[3]这些文献都为我们重新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文献基础。众所周知,中国学者广泛关注生态美学是2001年10月“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之后的事,笔者就是从参加那个会议之后才开始研究生态美学的。......
2023-11-17
自2001年中国首届全国生态美学会议召开以来,生态美学作为新兴领域在过去近20年里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要想在学术上合理地建构生态美学,至少要考虑两个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一,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环境美学的区别何在?......
2023-11-17
山水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展示了独特的自然景象及其审美经验。我们通过考察孟浩然的山水诗将会发现,山水诗具有集艺术与哲学于一体的话语传统,旨在通过诗话的方式阐述人的生存环境理想,或称人居理想,而不是单纯为了描述自然美或艺术美。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诗话的环境美学。......
2023-08-22
早在远古时代,原始先民们企图用崇拜仪式和歌舞表演来愉悦神灵,祈求保佑和赐福,这就成为礼乐文化的萌芽。至夏商时代,礼乐文化就比较发达,并且具有浓厚的巫术、宗教祭祀色彩。礼乐制度虽然遭到破坏,失去其原先具有的高度权威,但是礼乐制度中所蕴含的许多政治文化内容,如礼治、礼法、乐教、乐政却对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
2023-09-30
与上述第四种立场相同的是,笔者所坚持的第五种立场也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较大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地混为一谈。因此,以生态学、生态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局限和缺陷,构建一种能够回应生态危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美学新范式,自然成为生态危机时代美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责任。所以,环境美学将审美对象扩大到自然和环境,并没有彻底的革命性意义。......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