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早在2008年,曾繁仁教授就发表了《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一文,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阐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二者的四点区别。[1]这是较早涉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关系的论著,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学者对于西方生态美学的了解逐渐加深,不再认为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的“首创”。比如,笔者于2009年发表的论文《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进展》,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以利奥波德“大地美学”为思想基础的美国生态美学;[2]李庆本主编的《国外生态美学读本》也于同年出版,组织翻译了包括美国、俄国、加拿大、巴西、土耳其、德国、波兰、芬兰、挪威、日本等10多个国家、共计24篇生态美学论文,大大丰富了国际生态美学的理论景观。[3]这些文献都为我们重新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文献基础。
除了学术资料的局限之外,限制相关研究的还有理论本身的构建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学者广泛关注生态美学是2001年10月“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之后的事,笔者就是从参加那个会议之后才开始研究生态美学的。要想构建一个周密、成熟的理论学说,十年的时间毕竟太短暂了。只是到了最近,笔者才写出了《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一文,[4]觉得自己对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理解加深了不少,认为可以比较清楚地探讨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了。(www.chuimin.cn)
本章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相关文献发表的先后为顺序,以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可能存在的主要关系为理论支点,拟从如下五方面展开讨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以发展生态美学。如果我们提问: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以上五个方面其实隐含着五个不同的答案,也就是五种不同的学术立场:一、二者互不相干,并行不悖;二、环境美学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可以发展出作为其一部分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一部分);三、与第一个答案相反,二者就是一回事;四、与第二个答案差异较大,生态美学乃立足点,环境美学可以视为其理论资源;五、延续第一个答案而超越之:二者是不同的美学新分支(或者说新的美学研究方向),但二者可以相互借鉴而走向双赢。笔者坚持第五个学术立场。
本章所追求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两方面:一、从历史层面来说,以国际美学的当代发展为参照,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互交织的理论地图上,清理二者各自的发展线路与发展过程;二、从理论层面而言,明确界定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各自的侧重点与特定问题,以便我们将二者的研究推向深入。必须郑重说明的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等狭隘心态,一直都是笔者努力避免的不良学术倾向。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与理论成果时,有学者提出“尤以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影响为巨”。[36]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并认为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代表了现阶段中国生态美学的最高理论成就。[46]简言之,曾繁仁注意到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他的策略是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自己业已形成的生态美学,进而“将环境美学纳入其中”。......
2023-11-17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在这一章中,伯林特作了如下简短阐述:以环境的审美体验为标准,引导我们放弃无关切性的审美,转而追求审美的交融。同时,所谓的“无关切性美学”主要是康德的审美理论,而“交融审美”则是伯林特自己的立场。总之,诗歌、自然和美的艺术,分别是环境美学出现之前的三种审美范式。因此,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新型美学的性质。......
2023-11-17
与上述第四种立场相同的是,笔者所坚持的第五种立场也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较大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地混为一谈。因此,以生态学、生态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局限和缺陷,构建一种能够回应生态危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美学新范式,自然成为生态危机时代美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责任。所以,环境美学将审美对象扩大到自然和环境,并没有彻底的革命性意义。......
2023-11-17
国际学术界公认,环境美学正式发端于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的《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该文正式发表于出版于1966年出版的《英国分析哲学》一书,赫伯恩因此文而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这等于为环境美学的产生提供了合法性论证。[12]如果说赫伯恩是“环境美学之父”的话,笔者认为米克就是“生态美学之父”。......
2023-11-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命运的头等大事。中华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30]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的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