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肯定美学的生态美学意蕴要点三:肯定美学反对如画理论(the picturesque theory),尊重自然事物的内在价值,承认自然事物的内在美,具有浓厚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与生态美学的伦理诉求一致。
生态美学明确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它与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根基上是对立的,因此只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学才能走向兴盛。生态审美要点之一便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人类审美偏好’,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天性和习性”[21]。为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美学针对“自然的人化”理论,提出了“自然的自然化”,认为在全球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自然的人化’不是‘美的基础’,而是‘丑的根源’,真正的‘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的自然化’:‘复得返自然’”[22]。肯定美学批判如画理论,尊重自然事物内在价值与内在美,这与生态美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诉求是一致的。
肯定美学反对传统自然美学中的如画理论,具有明显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如画(picturesque)是18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审美范畴,主要是由吉尔平(William Gilpin)、普赖斯(Sir Uvedale Price)和奈特(Richard Payne Knight)等人建构起来,至今在大众自然审美实践中仍然十分流行。“如画”顾名思义即“像画一样”(picture—like),其理论要义是按照风景画的方式来欣赏自然,其背后具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因为它把自然视为审美上的视觉资源,根据人类自身的审美偏好来判断自然风景的好坏。肯定美学反对如画理论,不仅认为自然中风景优美的部分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主张自然中非风景优美的(unscenic)部分也具有审美价值。罗尔斯顿在论证肯定美学时指出:“起初,我们在自然中寻找漂亮的、色彩斑斓的事物,寻找风景秀丽的地方,寻找如画的风景。自然景观一般都能提供这些东西,但是当它们没有提供这些东西时,我们不能认为它们不具有审美属性。”[23]也就是说,面对非风景如画的自然时,我们不能根据自身的审美偏好,武断地否定它。齐藤百合子在讨论肯定美学时,明确提倡要对非风景优美的自然进行审美欣赏,她认为如画理论“鼓励我们主要寻找自然环境中那些在风景优美方面(scenically)吸引人的、美的部分,并欣赏它们。因此,自然环境中那些不具有醒目构图的部分,或无法令人激动、令人愉悦的部分(即那些不值得入画的自然环境),都被认为是缺乏审美价值的”[24]。齐藤百合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如画理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种不良后果便根源于如画理论背后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肯定美学对如画理论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www.chuimin.cn)
此外,肯定美学主张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内在美,同样也流露出强烈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卡尔森在追溯肯定美学发展历程时,专门提到了内在美与内在价值,他赞同菲尔斯(Leonard A.Fels)的话,即“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是好的,大多数自然物内在地是美的(inherently beautiful)”,并作了评论:“这种审美之善(aesthetic goodness)、内在美(inherent beauty),或更独特的肯定性审美特性,均归之于自然物”[25]。罗尔斯顿在为肯定美学提供论证时,指出自然事物不仅具有工具价值,同时也具有内在价值,并强调两者之间存在转换关系。如罗尔斯顿所言:“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蕴藏在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中。没有任何有机体仅仅是一个工具,因为它有自身完整的内在价值。不过每一个个体也会为另一个生命牺牲;此时,它的内在价值瓦解了,变成外在价值(extrinsic value),从工具的角度上看,这种内在价值部分地传递给了另一个有机体。”[26]正因为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存在这种转换关系,所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化丑为美”功能才能顺利实现。薛富兴则直接借助内在价值理论为肯定美学提供证明,将肯定美学与自然的内在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肯定美学对自然事物内在价值的承认,折射出强烈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对此伽德洛维奇的理论最为激进。他认为:“只要我们对一件事物赋予价值,由于它被评估了、被评价了,那么它不再是自然的(natural),因为它被转化成一种人为的价值之物(anthropogenic thing-of-value)。评价行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将人类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事物的操作。”[27]也就说,对于自然的任何评估、评价都带有人类色彩,于是伽德洛维奇主张,肯定美学必须“摆脱评价与评估,以一种在审美上超越评价(beyond valuation)的方式来接近自然”,为了把自然作为自然(nature qua nature),“我们必须不仅对自然进行去经济化,也必须去道德化、去科学化、去审美化——总之一句话,去人化”。[28]伽德洛维奇“去人化”的主张,是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激进表达,这与生态美学所提倡的“自然的自然化”主张如出一辙,都严格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要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无疑应该首先理解“文明”。文明与野蛮的结果便相互抵消。……对于生态美学研究而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引领我们着力解决生态审美观问题。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剖析传统审美观的各种弊端,分析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对于生态审美的重要性,探索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3-11-17
所谓的“自然的人化”,无非就是将自然改造为符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彻底否定“自然的人化”,就无异于完全否定了人类文化创造。因此,“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无疑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从思想主题的角度来说,生态美学就是对于人类“文弊”的美学反思,就是对于“自然的自然化”这个理论命题的弘扬。正是因为“文弊”的大量存在并日益严峻,我们才从生态价值观的高度倡导“自然全好”这样的美学命题。......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与一些学者站在实践美学的立场上批评生态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张玉能试图从实践美学的框架中发展出生态美学,明确提出生态美学是实践美学不可或缺的维度。[22]张玉能的博士季芳进一步认为,实践美学本身就蕴含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原理。实践美学要想真正生发出生态美学来,合理的思路是将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以来的“非生态的实践”,改造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实践”。......
2023-11-17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与理论成果时,有学者提出“尤以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影响为巨”。[36]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并认为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代表了现阶段中国生态美学的最高理论成就。[46]简言之,曾繁仁注意到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他的策略是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自己业已形成的生态美学,进而“将环境美学纳入其中”。......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