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在学术全球化时代构建中国生态美学,无疑需要广泛地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肯定美学及其核心命题“自然全美”是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但在我们看来,它也富有浓厚的生态美学意蕴,因此我们可以发掘它与生态美学的内在关联,从而将之整合到生态美学建构中,使之成为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借助肯定美学来深化生态美学对于自然审美的研究。
艾伦·卡尔森于1984年发表《自然与肯定美学》一文,全面梳理了18世纪以来的自然全美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肯定美学,其核心要点为“全部自然世界都是美的,按照这种观点,自然环境,就它未被人类触及或改变的意义来说,大体上具有肯定的审美属性;例如它是优美的、精致的、浓郁的、统一的和有序的,而不是冷漠的、迟钝的、平淡的、不连贯的和混乱无序的。简而言之,所有未被人类玷污的自然,在本质上具有审美的优势。对自然世界的恰当或正确的欣赏,在根本上是肯定的,否定的审美判断是很少有的或者完全没有。”[1]由此,肯定美学成为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卡尔森之后,许多学者站在不同立场上提出了多种不同版本的肯定美学,本文将之概括为如下八种:(1)卡尔森版本的肯定美学,主张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对自然进行适当的审美欣赏,认为自然主要具有肯定性审美特性,或者说自然在本质上、审美上是好的。(2)罗尔斯顿版本的肯定美学,认为自然中存在一些丑的事物,但是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具有“化丑为美”的功能。(3)哈格洛夫(Eugene Hargrove)版本的肯定美学,认为自然自身的创造性是肯定美学的基础,因为对于自然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无论自然创造了什么样的事物,自然也必然会创造与之相一致的善与美的标准,因此丑不可能是自然创造性活动的产物。(4)伽德洛维奇(Stan Godlovitch)版本的肯定美学,认为自然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审美价值是非比较性的(non-comparable)或非等级性的(non-gradable),反对对自然进行任何评价,主张对自然进行去经济化(de-economize)、去道德化(de-moralize)、去科学化(de-scientize)、去审美化(de-aestheticize)、去人化(de-humanize),最终把自然美学变成一个自治的(autonomous)领域。(5)赫廷格(Ned Hettinger)版本的肯定美学,认为肯定美学应当具有四个适当的条件:①否定的美学条件(the negative aesthetics condition),即肯定美学应该接纳自然中存在一些否定的美学这种观点;②特殊的美学条件(the special aesthetics condition),即肯定美学应该明确论述自然美这个概念,并且不应该轻易地应用于艺术或人类环境上;③经验的条件(the empirical condition),即肯定美学应该依赖于自然的偶然特征(the contingent characteristics),而非一些先天(apriori)规定的特征;④保护条件(the conservation condition),即肯定美学不应该破坏自然美学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6)帕森斯(Glen Parsons)版本的肯定美学,一是强调肯定美学是科学认知主义的基础,颠倒卡尔森关于科学认知主义与肯定美学关系的论述;二是从功能角度阐释肯定美学,认为肯定美学只适用于自然中的无机物,一旦涉及有机物,肯定美学就不再适用了。(7)薛富兴版本的肯定美学,认为肯定美学是一个价值论问题,主张为肯定美学提供两种证明,即生态学证明和内在价值证明,前者从宏观角度论证整体自然在本质上具有肯定性的审美价值,后者则从微观角度论证大部分自然对象都具有肯定性的审美价值,这两种视角相互补充,相互制约。(8)笔者版本的肯定美学,认为肯定美学的核心命题应该是“自然全好”,并从“文明—文弊”二分法这一文化哲学角度阐释这个命题,认为肯定美学之所以成立,关键在于它是从美学角度对于当下严峻的环境污染与环境危机(即“文弊”)的批判反思。[2]此外,詹娜·汤普森(Janna Thompson)、齐藤百合子(Yuriko Saito)、马尔科姆·巴德(Malcolm Budd)等人也对肯定美学作了一些论述。(www.chuimin.cn)
这些不同版本的肯定美学深化了环境美学对于自然审美问题的研究。自然审美问题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共同关注的领域,因此肯定美学及其核心命题“自然全美”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交叉地带,这是本文之所以能够发掘它与生态美学之间内在关联的根源所在。本文认为,要想把肯定美学整合到生态美学建构中,关键是要诠释肯定美学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意蕴,论证肯定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一致性。本文下面将从审美欣赏的适当性、主体的审美能力、自然审美的伦理诉求以及实践诉求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要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无疑应该首先理解“文明”。文明与野蛮的结果便相互抵消。……对于生态美学研究而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引领我们着力解决生态审美观问题。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剖析传统审美观的各种弊端,分析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对于生态审美的重要性,探索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3-11-17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与理论成果时,有学者提出“尤以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影响为巨”。[36]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并认为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代表了现阶段中国生态美学的最高理论成就。[46]简言之,曾繁仁注意到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他的策略是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自己业已形成的生态美学,进而“将环境美学纳入其中”。......
2023-11-17
与一些学者站在实践美学的立场上批评生态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张玉能试图从实践美学的框架中发展出生态美学,明确提出生态美学是实践美学不可或缺的维度。[22]张玉能的博士季芳进一步认为,实践美学本身就蕴含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原理。实践美学要想真正生发出生态美学来,合理的思路是将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以来的“非生态的实践”,改造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实践”。......
2023-11-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命运的头等大事。中华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30]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的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2023-11-17
坦诚地讲,伯林特的这一质疑也是国内批评生态美学的学者们共同的疑问。坦诚地讲,笔者将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生态审美”受到了环境美学的启发。这些事实表明,担心“生态美学”成为忽视审美问题的“生态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