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审美经验观念基本是其哲学观的推演,尽管胡塞尔在这个方面言论不多,但相关思想却可以在现象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杜夫海纳那里找到说明。[4]杜夫海纳根据现象学的传统,认为在审美经验过程中,欣赏主体和审美对象是密不可分的,并通过审美知觉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2024-02-01
天气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尽管二者有着质的不同,但它们经常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都有与天气相关的审美现象。最为我们熟知的例子应该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描写到天气与人的情感体验(emotional experience)[2]的关系: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两段文字描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天气——“淫雨阴风”与“春和景明”,以及与之对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感极而悲”与“其喜洋洋”。这就有力地表明,无论是阴雨天气还是晴好天气,都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体验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3]情感体验有喜怒哀乐之分——美学理论中所说的“审美愉悦”,并不一定总是“愉快的”“高兴的”,比如,悲剧带给人的往往是伤感和痛苦,但这些感受依然属于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愉悦。
特别需要辨析的是“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这个术语,它不同于汉语美学中比较随意而含混的概念“美的对象”(beautiful object)。“美的对象”也就是各种美丽的事物,它们一定是“美的”;但是,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对象”则有丑、美之分,也就是说,有“丑的审美对象”。从日常语义上来看,“丑的审美对象”这种表述似乎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但汉语美学中的“审美”二字,决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如同“审稿”“审案”这样的动宾词组“审—美”——对于美的观审[4]。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游记》中的典型形象之一猪八戒形貌丑陋,但它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罗丹的著名雕塑《老妓》所塑造的人物年老色衰、干瘪丑陋,但她依然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代表性审美对象。按照同样的逻辑,“春和景明”这样的“美景”是审美对象,而与之相反的“淫雨阴风”同样也是审美对象。
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在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同样常见。比如,南朝萧绎的《咏雾》写道:“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此后历代写雾的诗词为数不少,清代袁枚的《良乡雾》可为代表:(www.chuimin.cn)
不雨征鞍湿,方知雾里行。晓花难辨色,溪水但闻声。对面人千里,终朝天五更。前程原似梦,何必太分明。
诗歌通过描绘浓雾中的各种事物,侧面烘托出雾的浓重,最后以人生感慨作结,表达了诗人对于浓雾的情感体验。西方著名文学家写到浓雾的作品也很多,比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
各处山谷里全弥漫着悠悠的昏雾,雾悄然独步上山,好像一个恶灵,寻找安息之处而不可得似的。粘湿而冷酷的寒雾缓缓飘来,显然可见,浪潮起伏,互相追逐,好像险恶的海面上的波涛。雾的密度封闭了车上的灯光,除了几码之内的雾自己底搐动而外,什么也看不见;疲劳的马们所呼出的浊气混进雾里,好像这一切都是由它们造成的。[5]
作品用“恶灵”“波涛”两个比喻来描绘浓雾,把雾刻画成了生动的艺术形象。雾还成为西方绘画的题材,最著名的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莫奈在巴比松画家户外作画的影响下,开始注意天空、大气和人物在大自然的光照中的复杂色彩。他到了雾都伦敦之后,在海德公园、泰晤士河上画了许多写生作品,比较著名的“国会大厦”系列有十几幅作品,把伦敦的雾画成紫红色,被称为“伦敦雾的创造者”。[6]这些例证充分地说明,雾与人类的审美现象一直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浓雾可以被呈现在审美体验之中而成为审美对象。[7]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现象学的审美经验观念基本是其哲学观的推演,尽管胡塞尔在这个方面言论不多,但相关思想却可以在现象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杜夫海纳那里找到说明。[4]杜夫海纳根据现象学的传统,认为在审美经验过程中,欣赏主体和审美对象是密不可分的,并通过审美知觉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2024-02-01
审美的领域也比审美上令人愉悦的艺术品领域要更加宽广:我们也可以审美地体验自然。……本章将首要地聚焦于审美属性和审美体验,关注人们在感知这种属性或产生这种体验时,是否涉及一种特殊的态度。简言之,审美态度、审美属性与审美体验这些概念是相互界定的概念。......
2023-11-17
亚里士多德既然重视审美经验行为的完整性,既然承认感性因素在经验行为中的存在价值,就不可能不在形式结构中给审美愉悦安排一个位置。其二,他对审美快感的来源也没做限制。这主要是指悲剧引发的快感。......
2024-02-01
吉布森之所以称自己的视知觉理论为“生态立场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他比一般生态学家更加彻底、更加深入地阐述了动物及其生境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审美体验包括如下三个最重要的成分:理解、想象和感情。在生态审美体验中,生态学知识加深了我们对于事物生态属性及其特征的理解,引导着我们按照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展开想象,去体验大自然无限神奇的造化力量。......
2023-11-17
萨特在破除了对审美对象的心理学理解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看法,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非现实的“想象”对象。与萨特将审美对象视为非现实的现象对象不同,茵伽登将审美对象视为“纯粹的意向性对象”。茵伽登以文学作品为例,对审美对象进行了说明。有了这种形而上性质灌注的文学作品,是“具体化”的审美对象,先前的未定点得到了填充,因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023-11-17
天气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与天气相关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现象。从生态美学角度思考雾霾天气,将激发我们反思和批判与文明相对立的“文弊”,高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章尝试从生态美学角度对雾霾天气作出理论回应。......
2023-11-17
所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看自然审美,其实也就是审美直观的方式。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对后来杜威、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的审美经验观念影响至深。但审美经验又不是为冲突而冲突,黑格尔把它视为一种辩证否定的增长过程,就突出了审美经验的创造性。......
2024-02-01
活动课往往是音乐教学中最难组织进行的课程类型,而笔者第一次尝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活动课形式开展教学,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随后在开展第一个游戏“动物名称接龙”时,采用的随机点到的形式,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之后的体验。欣赏课的开展往往更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而在这堂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2023-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