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美学引论:雾霾审美视角

生态美学引论:雾霾审美视角

【摘要】:天气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与天气相关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现象。从生态美学角度思考雾霾天气,将激发我们反思和批判与文明相对立的“文弊”,高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章尝试从生态美学角度对雾霾天气作出理论回应。

天气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与天气相关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现象。古今中外描绘雾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布洛在论述“心理距离”这个概念时深入分析了海雾转换成审美对象的步骤与根源,从理论上表明雾霾同样可能成为审美对象。随着我国近年来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与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越来越多,其中,“APEC蓝”成为与雾霾天气伴生的典型审美现象,这种新兴的审美现象充分说明了“自然全好”这个美学命题的合理性,启发我们批判实践美学核心命题“自然的人化”的理论谬误,促使我们提出生态美学的核心命题是“自然的自然化”。与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不但昭示了一场深刻的美学变革,而且也强烈地推动着这场变革。从生态美学角度思考雾霾天气,将激发我们反思和批判与文明相对立的“文弊”,高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美的现象极多,却各不相同。松涛海语,月色花颜,从衣着到住房,从人体到艺术,从欣赏到创作……在如此包罗万象而变化多端的领域里,有没有、能不能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作为思考对象或研究对象呢?”[1]对于这个问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作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美学所致力研究的,就是隐藏在各种“美的现象”背后的那种“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美的本质”或“美的规律”。

如果遵循这种美学研究思路及其所隐含的美学观,将雾霾天气与美学联系起来至少会遭到如下两个强烈质疑:第一,雾霾天气是“美的现象”吗?第二,如果雾霾天气不是“美的”,它就不可能让我们产生“美感”,那么,雾霾天气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呢?将这两个质疑结合起来也就是追问:是否有一种新型的美学理论,能够从理论上回应与人们的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雾霾天气?(www.chuimin.cn)

笔者一直坚信,任何理论的功能和价值都在于解释现象,美学理论的价值也在于它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审美现象的解释效力。这种学术信念旨在表明:一种美学理论无论逻辑多么严密,无论它的哲学基础多么高深,只要它无力解释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实践,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国最近两年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围绕雾霾天气而产生的幽默段子、摄影作品不计其数,某种程度上正在挑战国内的主导性美学理论即实践美学,正在激发美学研究者对雾霾天气引发的审美现象作出理论回应。

本章尝试从生态美学角度对雾霾天气作出理论回应。我们将首先考察与雾、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着重分析雾霾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对象,然后分析与雾霾天气伴生的典型审美现象“APEC蓝”所展示的“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的理论谬误,最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论述“自然的自然化”这个新的理论命题,简单勾勒生生美学的要义,从而尝试勾勒出“雾霾天气美学”的大致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