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从自然的天气现象到人类的审美现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这就是说,审美距离是审美特性得以呈现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如下事实:用词的形式描绘日常生活中的雾霾天气,这无疑表达了人们对于雾霾的某种程度的“审美关切”——词中的雾霾不再是一种日常天气现象,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审美对象”。简言之,采用诗词的形式来记录、描绘雾霾天气,无疑是我国新兴的一种审美现象。......
2023-11-17
天气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与天气相关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现象。古今中外描绘雾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布洛在论述“心理距离”这个概念时深入分析了海雾转换成审美对象的步骤与根源,从理论上表明雾霾同样可能成为审美对象。随着我国近年来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与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越来越多,其中,“APEC蓝”成为与雾霾天气伴生的典型审美现象,这种新兴的审美现象充分说明了“自然全好”这个美学命题的合理性,启发我们批判实践美学核心命题“自然的人化”的理论谬误,促使我们提出生态美学的核心命题是“自然的自然化”。与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不但昭示了一场深刻的美学变革,而且也强烈地推动着这场变革。从生态美学角度思考雾霾天气,将激发我们反思和批判与文明相对立的“文弊”,高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美的现象极多,却各不相同。松涛海语,月色花颜,从衣着到住房,从人体到艺术,从欣赏到创作……在如此包罗万象而变化多端的领域里,有没有、能不能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作为思考对象或研究对象呢?”[1]对于这个问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作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美学所致力研究的,就是隐藏在各种“美的现象”背后的那种“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美的本质”或“美的规律”。
如果遵循这种美学研究思路及其所隐含的美学观,将雾霾天气与美学联系起来至少会遭到如下两个强烈质疑:第一,雾霾天气是“美的现象”吗?第二,如果雾霾天气不是“美的”,它就不可能让我们产生“美感”,那么,雾霾天气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呢?将这两个质疑结合起来也就是追问:是否有一种新型的美学理论,能够从理论上回应与人们的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雾霾天气?(www.chuimin.cn)
笔者一直坚信,任何理论的功能和价值都在于解释现象,美学理论的价值也在于它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审美现象的解释效力。这种学术信念旨在表明:一种美学理论无论逻辑多么严密,无论它的哲学基础多么高深,只要它无力解释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实践,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国最近两年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围绕雾霾天气而产生的幽默段子、摄影作品不计其数,某种程度上正在挑战国内的主导性美学理论即实践美学,正在激发美学研究者对雾霾天气引发的审美现象作出理论回应。
本章尝试从生态美学角度对雾霾天气作出理论回应。我们将首先考察与雾、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着重分析雾霾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对象,然后分析与雾霾天气伴生的典型审美现象“APEC蓝”所展示的“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的理论谬误,最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论述“自然的自然化”这个新的理论命题,简单勾勒生生美学的要义,从而尝试勾勒出“雾霾天气美学”的大致轮廓。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也就是说,从自然的天气现象到人类的审美现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这就是说,审美距离是审美特性得以呈现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如下事实:用词的形式描绘日常生活中的雾霾天气,这无疑表达了人们对于雾霾的某种程度的“审美关切”——词中的雾霾不再是一种日常天气现象,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审美对象”。简言之,采用诗词的形式来记录、描绘雾霾天气,无疑是我国新兴的一种审美现象。......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真理、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这就意味着,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所描绘的自然事物的特征才是“自然自身”,也就是自然事物“实际的审美性质”。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023-11-17
生态审美是相对于此前的非生态审美而言的,它是为了回应全球性生态危机,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借助于生态知识引发想象并激发情感,旨在克服人类审美偏好的新型审美方式与审美观。本章将对此进行比较详尽的论述。本章特别强调的是,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构建生态审美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论述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之差异的过程。......
2023-11-17
根据上述两条生态价值标准我们会发现,人类传统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不辨益害”乃至“以害为益”的荒谬错误——换言之,人类的审美偏好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数不胜数。[17]按照我们生态欣赏的价值标准,人类不应该再盲目地欣赏所谓的凤眼莲之“美”。......
2023-11-17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生态美学的建设是国际上正在进行的一项工程。对于笔者的生态美学研究来说,康德以及伯林特的理论均是具有启发性的资源。在伯林特以环境为审美范式的思想启发下,笔者有理由提出下面这个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美学而言,哪种审美范式是最适合的?笔者的初步设想是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任何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所有要素在整个环境中的相互联系。以生态系统为审美范式,生态美学可能会有一个更有成效的未来。......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