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两条生态价值标准我们会发现,人类传统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不辨益害”乃至“以害为益”的荒谬错误——换言之,人类的审美偏好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数不胜数。[17]按照我们生态欣赏的价值标准,人类不应该再盲目地欣赏所谓的凤眼莲之“美”。......
2023-11-17
在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与伦理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问题。柏拉图将代表“至善”的神作为“美”在最终本体,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等著名论题,这表明伦理学与美学、伦理道德意识与审美活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导致这种关系发生断裂的是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把人的知、意、情分别对应于知识论、伦理学、美学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三大批判”为代表的康德批判哲学框架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典型代表。遗憾的是,康德也提出过一句名言“美是德性—善的象征”[5],直接地表达了传统审美与道德的关系。遗憾的是,康德之后的艺术哲学(艺术理论)受“艺术自律”这一流行观念的主导,某种程度上割裂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全球生态运动兴起了生态伦理学。它将伦理共同体扩大到生物圈中所有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其核心要义是承认生物圈中的所有物种各有其独立的生存权利和内在价值。这里的核心概念是“生物圈”,《牛津生态学词典》的解释为:“地球环境的一部分;生命有机体生存在这个环境中,它们与这个环境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系统,一个有效的整体星球生态系统。有时,它也被称为‘生态圈’,目的是强调生命成分与非生命成分之间的互相关联。”[6]
生态伦理与传统伦理的根本差异在于伦理共同体的范围和对象不同,其关键问题是:地球生物圈中除了人类之外,其他物种是否可以作为伦理主体?其深层问题是:除人类之外的物种是否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答案是肯定的,其论证方式是“逐层扩大的同心圆”模式——西方伦理史的事实显示了这个同心圆不断扩大的过程:古希腊的伦理共同体只是由贵族构成的,妇女和奴隶都被排除在当时伦理共同体之外,他们只不过是贵族的私有财产,没有人格尊严可言,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伦理主体;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被废除了,妇女也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那么,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当代,人类是不是应该继续扩大伦理共同体的范围,使之涵盖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利奥波德的答案是肯定的,他的“大地伦理学”就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之作[7]。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儒家修身“同心圆”模型来说明。《大学》首章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层层扩大的过程。生态伦理学的内在逻辑其实也是这种层层扩大的过程:伦理关爱的对象从自我(“修身”)扩大到家庭(“齐家”)再扩大到社会(“治国”),最终扩大到天地万物(“平天下”)。基于这种心性修养的模式,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王阳明则提出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都可以视为生态伦理学的雏形。杜维明的《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一文中将上述思想概括为“儒家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他指出:“天人合一的观念意味着人类景况中四个不可分割的层面:自身、社群、自然和上天。”所谓的“新儒家生态转向”本质上意味着四个方面,即自身与社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和谐关系,人心与天道的互动,知性、修身以达到三才同德。[8]
综合上面古今中西的论述可知,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无非是“仁爱之心”的层层扩大,从传统伦理的“人—人”关系扩展到生态伦理的“人—物”关系,在“爱己”“爱人”的同时也“爱物”——关爱地球生命共同体(即生物圈)中的所有生命。生态危机的表征之一是自然资源短缺所造成的资源争夺乃至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紧张、恶化;生态危机的表征之二是“环境非公正”愈演愈烈,即弱势社会群体所处的环境更加恶化,遭受到的生态危机更加深重。这说明,生态危机已经导致传统的“人—人”伦理严重恶化,“爱人”已经成为奢谈。既然如此,那么,在这种时代境况中去“爱物”,无疑是对于“人性”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考虑到传统伦理意识中早已包含着“惜物”的优良品质,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爱物”也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宽广的“仁爱之心”(也可以称为“生态关怀”)——生态与心态之间的关系由此昭然若揭。(www.chuimin.cn)
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现代人文主义批评宗教迷信,在无神论的基本立场上强调理性、经验和人类价值;在当代生态危机的刺激下,激进的生态主义者为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而过度强调了非人类的物种与环境的独立价值。生态人文主义可以说是二者的折中。关于其基本内涵,菲利普·雷加尔(Philip Regal)的解释值得注意。他说:“如果说关于人类状况的知识是人文主义之要义的话,那么,理解人类所存在的、更大的系统,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生态人文主义’隐含着对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机构之间以及个体与非人类环境之间的关联模式的洞察。”[9]这里所说的“个体与非人类环境之间的关联模式”,正是我们上文所说的“爱物”。
总之,“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的简称即“生态人文主义”,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点:第一是“生物圈整体”,明确了学术界一般所说的“生态整体主义”中的“整体”并非太阳系整体甚至宇宙整体,而主要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存在着生命的地球生物圈这个特定的整体——这样界定“整体”的内涵并不意味着笔者忽视生态关怀所包含的终极或形而上意义——我们的生态欣赏体验中无疑能够包括“大全”意义上的“宇宙意识”和“宇宙体验”;这里之所以强调“整体”主要指地球生物圈整体,原因在于宇宙整体远远超过了人类目前的认识能力,人类目前根本无法断定宇宙整体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第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又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它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ism)[10]的同时,又强调“以人为本”——提出这种学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长期的、高质量的生存(不是为了其他物种);人类既是生物圈整体的界定者,其生存质量也是衡量这个整体的生态状况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最终参照系。生态人文主义所包含的“爱物”的伦理态度可以简称为生态意识,它是生态欣赏的基础和前提。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根据上述两条生态价值标准我们会发现,人类传统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不辨益害”乃至“以害为益”的荒谬错误——换言之,人类的审美偏好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数不胜数。[17]按照我们生态欣赏的价值标准,人类不应该再盲目地欣赏所谓的凤眼莲之“美”。......
2023-11-17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真理、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这就意味着,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所描绘的自然事物的特征才是“自然自身”,也就是自然事物“实际的审美性质”。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023-11-17
生态审美是相对于此前的非生态审美而言的,它是为了回应全球性生态危机,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借助于生态知识引发想象并激发情感,旨在克服人类审美偏好的新型审美方式与审美观。本章将对此进行比较详尽的论述。本章特别强调的是,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构建生态审美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论述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之差异的过程。......
2023-11-17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发表于1972年。完全可以说,审美因素普遍地渗透在古往今来的所有文明成果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审美活动在历史上也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这就意味着,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看,“审美”并不是一个总是光辉灿烂的词语,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审美活动比比皆是。以“生态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出现,才初步照亮了这个理论盲区。......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生态美学的建设是国际上正在进行的一项工程。对于笔者的生态美学研究来说,康德以及伯林特的理论均是具有启发性的资源。在伯林特以环境为审美范式的思想启发下,笔者有理由提出下面这个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美学而言,哪种审美范式是最适合的?笔者的初步设想是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任何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所有要素在整个环境中的相互联系。以生态系统为审美范式,生态美学可能会有一个更有成效的未来。......
2023-11-17
[3]李泽厚采纳了这个观点并做了一点修改,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说法:“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4]。尽管如此,这种模式依然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性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李泽厚担任名誉主编的《美学百科全书》,其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依次是“美的本体论”“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经验论”,[8]正可以与李泽厚的“美—美感—艺术”美学模式一一对应。......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