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生态学与美学最深层的、最重要的关联,也是为目前学术界忽略的一点,应该单独拿出来进行讨论。从当今国际美学前沿领域来看,这一研究模式贯通了环境......
2023-11-17
在新世纪的国际美学理论图景中,生态美学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作为生态美学构建的参与者之一,笔者秉持“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的学术准则[1],努力改变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方式或曰知识生产方式,力图通过国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来构建生态美学。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既得到了国际学者的热情鼓励,比如说,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森在其为《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撰写的“环境美学”词条2015年版中论及笔者的生态美学,其参考文献列举了笔者与三位美国学者合著的《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一书,并特别列举了笔者所负责的两章[2],这是中国生态美学首次被写入国际权威辞书。与此同时,笔者也受到了国际学者的尖锐批判,比如说,美国学者阿诺德·伯林特于2015年撰写《生态美学的几点问题》一文,全面质疑了笔者生态美学的理论思路与核心要点[3]。
笔者与伯林特初识于1993年[4],2006年以来保持频繁的学术通信,2008年邀请伯林特参与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生态美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2013年共同出版了该项目的最终成果中英对照版《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5]。笔者负责撰写该书的序言、第一章和第三章,伯林特则撰写了本书的第二章。伯林特这次批评笔者的主要依据就是这本书,特别是其第三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www.chuimin.cn)
对于笔者来说,国际著名学者的鼓励固然重要,但有理有据的批评更有价值,因为只有从学理上回应对方的严厉批评,才能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生态美学,最终将之建构成经得起国际学术界严格考验的新型审美理论。根据笔者的判断,伯林特批评生态美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生态学既不能作为美学研究的模型,也无法与美学研究有效地联结起来;二、以他与卡尔森为代表的环境美学已经比较成熟,没有必要构建与环境美学并行的生态美学。因此,生态美学能否成立,关键要看它能否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一、生态学与美学如何联结?二、生态美学究竟如何区别于环境美学?究其实质而言,第二个问题依然是第一个问题的合理延伸,因为只要我们充分地解释了生态学与美学的合法联结,就表明它已经超越了紧紧围绕“环境审美”与“环境价值”而展开的环境美学。因此,笔者对于伯林特之批评的回应主要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希望借此机会将我们的学术讨论引向深入。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这是生态学与美学最深层的、最重要的关联,也是为目前学术界忽略的一点,应该单独拿出来进行讨论。从当今国际美学前沿领域来看,这一研究模式贯通了环境......
2023-11-17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早在2008年,曾繁仁教授就发表了《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一文,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阐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二者的四点区别。[3]这些文献都为我们重新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文献基础。众所周知,中国学者广泛关注生态美学是2001年10月“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之后的事,笔者就是从参加那个会议之后才开始研究生态美学的。......
2023-11-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命运的头等大事。中华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30]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的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2023-11-17
针对肯定美学的这种特点,卡尔森明确指出:“或许这种立场不是简单地被证明为科学美学,而的确是一位学者所说的‘生态美学’。这种立场似乎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而出现的,而且似乎是根据它而继续成长的。”正因为强调生态学与美学的关联,这种立场的生态美学又被称为“生态友好型美学”,美国学者林托特2006年发表的《走向生态友好型美学》[7]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