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毕竟是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的美学,那么,它究竟怎样与生态学发生关联呢?换言之,美学与生态学的内在关联究竟何在?审美体验与价值问题是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同样是生态美学的关键问题。但是,生态美学研究者发现了审美价值并非天然合理,比如说,森林的游客可能偏爱整洁而希望清除森林中的枯枝与落叶,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来说,这些枯枝与落叶却至关重要。......
2023-11-17
顾名思义,“生态美学”就是“生态的美学”。那么,“美学”何以是“生态的”呢?这是生态美学理论建构时所面对的基础问题,国内外那些质疑生态美学的学者所质疑的通常就是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于论证生态学与美学之间的合法联结,也就是论证这两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层关联。
如果我们深入追问“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隐含着更多的相关问题:(1)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研究范式是什么?在讨论生态学和美学之间的合法联结时,这种研究范式发挥了怎样的解释效力?(2)我们需要探讨生态学与美学之间的具体联结点是什么,即生态美学主要借助什么研究方式来对传统美学理论进行反思?(3)生态美学对于传统美学的批判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这种美学形态反思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等等。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作出比较清晰的解释和说明,事实上就基本上回答了“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个前提性问题。
本章以约瑟夫·米克的生态美学建构为讨论中心,来回答“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一问题。约瑟夫·米克,美国学者,任教于加拿大亚大巴斯卡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生态学,但在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方面亦有建树。其主要学术著作有:《存活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4)、《生命之圈——世界生态学导论》(The Spheres of Life: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Ecology,1975)、《现代世界的古代之根》(Ancient Roots of the Modern World,1976)、《现代意识》(Modern Consciousness,1978)、《关心地球——浅谈人类生态学》(Minding the Earth:Thinly Disguised Essays on Human Ecology,1988)等。米克是一名生态学研究者,从本科期间就致力于野生动物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同时他也拥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学科研究经历:曾获得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又在亚大巴斯卡大学开设了一门名叫“世界生态学”的课程,深刻地讨论了“人类圈”(noosphere)对生态系统的诸多影响,其中涉及大量的人类学、哲学、文化研究等问题。可以说,米克最基本的学术立场就是跨学科研究,而他的学术理想也是致力于实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紧密结合。(www.chuimin.cn)
本章之所以选取米克的生态美学作为讨论中心,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西方生态美学理论兴起的时间来看,米克于1972年发表在《加拿大小说杂志》上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1],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其生态美学理论,这篇论文在两年后被收入作者的《存活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之中,成为该书的第六章,标题被修改为《生态美学》,这是西方学术界较早以“生态美学”为题的论文;其二,从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涵来看,米克的生态美学比较具有代表性——以生态学为整体研究范式,同时大量汲取了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建构出了新的美学理论,据此反思并批判人类原有的、不合理的、非生态的审美观,从而将人类美学史从现代美学阶段推进至生态美学阶段。因此,从生态美学产生的时间、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涵来看,米克的生态美学在整个西方生态美学史[2]上比较具有典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生态美学的整体思路和基本内涵。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试图以米克为讨论中心,通过对其生态美学的整理与解释来回答“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个问题。本章将围绕以下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证:(1)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研究范式;(2)生态美学借助生态知识来反思传统美学;(3)生态美学批判传统美学的非生态性。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生态美学毕竟是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的美学,那么,它究竟怎样与生态学发生关联呢?换言之,美学与生态学的内在关联究竟何在?审美体验与价值问题是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同样是生态美学的关键问题。但是,生态美学研究者发现了审美价值并非天然合理,比如说,森林的游客可能偏爱整洁而希望清除森林中的枯枝与落叶,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来说,这些枯枝与落叶却至关重要。......
2023-11-17
本章将问题集中在生态智慧与生态美学的关系上,首先在奈斯生态智慧T学说的基础上,整合利奥波德的共同体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提出生态智慧C学说;然后讨论生态智慧C与生态美学的关系及其在生态批评领域的运用。生态智慧C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人与他人、人类与其他物种和谐共栖的文明,即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智慧C”是一个贯通古今中西、人文与科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的关键词。......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3]李泽厚采纳了这个观点并做了一点修改,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说法:“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4]。尽管如此,这种模式依然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性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李泽厚担任名誉主编的《美学百科全书》,其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依次是“美的本体论”“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经验论”,[8]正可以与李泽厚的“美—美感—艺术”美学模式一一对应。......
2023-11-17
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发表于1972年。完全可以说,审美因素普遍地渗透在古往今来的所有文明成果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审美活动在历史上也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这就意味着,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看,“审美”并不是一个总是光辉灿烂的词语,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审美活动比比皆是。以“生态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出现,才初步照亮了这个理论盲区。......
2023-11-17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命运的头等大事。中华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30]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的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2023-11-17
构建生态美学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其学术准则是“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生态美学构建来讨论这个准则,从而阐明如何建立我们的学术自信。......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