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相关研究中,学者大都着眼于探讨为什么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产生影响,其影响形成机制是什么,原因何在。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已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2023-11-17
1.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的影响
根据上述提出的理论假设推理,旅游从业人员在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向游客展现的服务破坏行为(Harris,Ogbonna,1996,2000)如果超过“零容忍”就会触发游客不满(Brown,Swartz,1989),引起服务对象的愤怒(Menon,Dube,2000),诱发游客产生报复性、自卫性等的不当行为(Bougie,Peiters,Zeelenberg,2003;Grégoire,Fisher,2008)。鉴于此,本研究推测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2: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公平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3: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攻击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是指个体产生的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显得更小、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认同的认知倾向(Caprara,et al.,2009;杨继平,王兴超,高玲,2010;王兴超,杨继平,2010)。在道德发展过程中,游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道德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指导和选择个体认为合适的行为,然而,游客为什么会违反自身建立的道德标准做出一些不当行为?这是因为道德推脱机制的存在使得游客道德自我调节功能失效,且未产生后悔、内疚等不良情绪。道德推脱为个体违反自身道德标准却没有产生明显不良情绪提供了合理的解释(Bandura,1990)。
Bandura(1986)基于社会认知理论首先提出了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的概念,并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道德推脱在道德自我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导致道德自我调节功能被激活或失效(Bandura,1999)。因此,当个体行为违反自身道德标准时,道德推脱发挥作用,使道德自我调节功能处于失效状态,个体并未产生明显的自责和内疚等不良情绪(杨继平,王兴超,高玲,2010)。也就是说,非道德环境引发了道德推脱,进而为从事非道德行为的人提供推脱的理由和原因(Bandura,1996)。个体通过特定认知倾向来消除做出不道德行为后的自责和内疚情绪,以避免自我谴责和自我制裁(Moore,2008)。
道德推脱理论认为个体是否做出不道德行为,受到道德机制和道德推脱两种力量影响,前者抑制越轨行为,后者促进越轨行为(Bandura,1986)。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个体的道德推脱与其不道德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高道德推脱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不道德行为(Bandura,1996;Hyde,Shaw,2010;Kish-Gephart,2014;Rubio-Garay,Carrasco,Amor,2016;金童林,等,2017)。一旦旅游从业人员展现服务破坏行为,游客将面对不利的服务场景,进而诱发游客道德推脱,游客易采取不当行为来应对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破坏行为。鉴于此,本研究推测道德推脱中介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道德推脱部分中介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影响。(www.chuimin.cn)
假设5:道德推脱部分中介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公平行为的影响。
假设6:道德推脱部分中介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攻击行为的影响。
3.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也译为“道德同一性”,是指个体以实际行动促进和保护他人利益的自我承诺(Hart et al.,1998,2014;Aquino,Reed,2002),是一种自我“道德感”。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的道德认同往往储存在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内,这个知识结构大致由个体价值观、特质、目标与行为脚本等构成,并可以通过个体生活阅历增加而不断丰富(Narvaez et al.,2006;戴鑫,卢虹,等,2017)。前期研究表明,个体道德认同往往随外部环境而改变,且善于移情、道德同一性高、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认同(Finnel,Reed,2011)。同时,具有外控倾向的个体易将事件归因于外在原因,从而脱离了个体的道德标准,且外控倾向对个体道德推脱水平有正向影响(Detert,2008)。由于受到个人因素、社会特征、文化因素、情境因素等影响,个体道德认同高低各异。
当面对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破坏行为时,高道德认同的游客会采取一些冲突回避方式,尽量不与旅游从业人员发生冲突,弱化了游客不当行为的产生;相反,道德认同低的游客在面对服务破坏行为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偏激的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利益(Hardy,et al.,2014)。鉴于此,本研究推测游客道德认同调节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游客道德认同调节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即旅游服务破坏行为与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正相关关系在低道德认同的情况下比在高道德认同情况下更强烈。
假设8:游客道德认同调节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公平行为的影响,即旅游服务破坏行为与游客不公平行为的正相关关系在低道德认同的情况下比在高道德认同情况下更强烈。
假设9:游客道德认同调节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攻击行为的影响,即旅游服务破坏行为与游客攻击行为的正相关关系在低道德认同的情况下比在高道德认同情况下更强烈。
综合研究假设1至假设9,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具有正向影响;道德推脱中介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调节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的影响,得出研究假设的理论模型,如图4-5所示。
有关游客不当行为形成与干预机制研究的文章
前期相关研究中,学者大都着眼于探讨为什么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产生影响,其影响形成机制是什么,原因何在。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已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2023-11-17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服务破坏行为是工作场所破坏行为研究的拓展与延伸,相关实证研究构建了理论框架。尽管服务破坏行为研究取得了一定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局限,这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2023-11-17
服务破坏行为的影响因素是指促使员工负面影响服务接触与传递的因素,即诱发服务破坏行为的因素。前期研究表明,服务破坏行为影响因素较多,可将其分为个体因素、群体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等四大类。Stouten等人研究证实伦理型领导对员工服务破坏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伦理型领导会减少员工服务破坏行为。......
2023-11-17
每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身心与生存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机分离,虽然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却给人类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后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分支与领域,近年来传播学者将其引入新媒体研究,探讨数字化技术应用给社区报、政府管理变革等产生的“破坏性”与“创造性”影响。......
2023-11-25
如果旅游企业不协助旅游从业人员应对工作和生活压力,那么诱发旅游服务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将会提高。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对旅游从业人员实施员工援助计划可能会减少服务破坏行为的发生,进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并减少游客不当行为的发生,即员工援助计划对服务破坏行为有负向影响。......
2023-11-17
Harris和Reynolds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作用客体,可以将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分为三类:对一线员工、对服务企业、对同属顾客的影响。同时,顾客不当行为可能会破坏企业良好的形象,并增加企业财务支出。......
2023-11-17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描述了两种类型的破坏性行为障碍,一种是对立违抗性障碍,另一种是品行障碍。如果儿童同时患有ADHD,那么对它的治疗关键是治愈对立违抗性障碍与品行障碍。破坏性行为障碍不仅会对儿童期造成困难,同时也会持续影响一生。希望将来在修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时能够解决破坏性行为障碍的评估缺陷。品行障碍的患病率因抽样的群体不同而不同。......
2023-12-01
生物作用包括昆虫、菌类对材料的侵害作用,如木材因腐朽而破坏。表1.3影响材料耐久性的因素续表注:*表示可参考强度变化率、开裂情况、变形情况等评定。图1.5材料的含水状态①什么是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⑤某工地所用卵石材料的密度为2.65 g/cm3,体积密度为2.61 g/cm3,堆积密度为1 680 kg/m3,试计算此石子的孔隙率与空隙率?取出岩石,擦干表面水分后称得质量为487 g。......
2023-09-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