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前期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基于社会学、心理学视角,许多学者对面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面子作用机制包括得面子和失面子两部分,并提出了面子机制运作模型:面子信息处理模型、面子感知和面子整饰模型、面子系统综合模型等。陈之昭认为个体的面子机制受到人格因素、个人资源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023-11-17
通过对面子内涵进行解析,可以发现面子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因此,不能仅从单维度对其进行研究。前期研究中,许多学者基于面子的基体或内容对其进行了维度的划分,并形成了面子的维度结构模型。
1.面子的维度
胡先晋对脸与面的划分为面子结构维度研究奠定了基础(胡先晋,1944)。之后的学者,朱瑞玲(1983)、成中英(1986)、何友晖(1994)、翟学伟(1995)都对脸与面的划分进行了深入研究。朱瑞玲(1983)构建了面子分类图,认为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认可程度构成了四种面子要求:自我合宜“诚良知”、良风善俗、自我期许成就和社会赞许的成就;成中英(1986)认为脸是严格具体的,代表了个人的基本尊严,脸是个体追求的基本社会尊重,面子则在脸的限度以上,丢脸大于丢面子;何友晖(1994)通过研究补充了胡先晋对脸面的划分,认为脸并非只涉及道德属性,它是个体追求的最基本的权利;翟学伟(1995)认为脸是印象整饰的结果,面子是他人心中序列地位的反映。
基于面子的基体,Goffman(1967)根据面子的指向将其分为自我面子和他人面子两个维度;在Goffman研究的基础上,Ting-Toomey(2005)为了强调个体之间的交际互动,提出“共同面子”的概念,将面子分为自我面子、他人面子和共同面子等三个维度,并在之后的面子研究中广泛应用,但这种维度的分类主要是从实践角度对面子行为进行研究,未触及面子的实质及其核心内容。
基于面子的内容,Brown和Levinson(1987)以语言学的礼貌理论为基础,依据个体的自我形象需求将面子划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等两维度,积极面子力求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消极面子强调不受干涉和行动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Lim(1994)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自主面子、交情面子和能力面子三维度模型,自主面子强调自治性意象,交情面子聚焦价值性意象,能力面子着眼于能力评估意象;金耀基(2006)基于脸面的划分,提出二元面子概念,认为面子分为“道德性的面”(个人品德)和“社会性的面”(个人成就)。这些面子维度的划分为后期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面子的测量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景,其解释力有一定局限。宝贡敏和赵卓嘉(2009),探讨了面子需要的维度划分与测量,根据面子来源将面子需要分为三个维度,即能力性、关系性和道德性面子需要,且不同个体需要不同强度及类型的面子;赵锋(2016)基于等级秩序与位次感重新解释了面子工夫:有面子/没面子、给面子/不给面子、增面子/损面子、顾面子/不顾面子、大家的面子。(www.chuimin.cn)
2.面子的测量
面子有大小之别、有无之分、损益之别,结构主义研究者认为面子是可以测量的,它是个体自身身份地位的函数(何友晖,1976;黄光国,2004,2010);而认知主义研究者认为社会性资源与面子的联系是间接的,潜在的面子需由他人确认,个人知觉后转化为现实面子(刘继富,2008)。然而,面子量的大小以及潜在面子到现实面子的转换,仅是一个相对量,除了个体感知到面子量的增减,并无法完全精确测量,这是因为面子的增加或减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变,才会引起个体知觉,从而使个体感觉到“有面子”或“丢面子”。
前期研究中,学者着眼于哪些因素导致了面子量的改变。在实证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周美伶提出的面子倾向测量量表(Chou,1996)以及Ting-Toomey与其同事共同开发的面子顾虑测量量表(Oetzel,Garcia,Ting-Toomey,2008),但这两个量表均局限于面子的衍生概念;Cheung等人(1996)基于中国本土化开发了中国人个性测量量表,此量表涵盖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性格维度,开发了15个测量题项的面子子量表,以测量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并测量中国人通常采取哪些社会行为增加面子或避免丢面子。
此外,陈之昭(2006)开发了包含40个测量题项的面子需要测量量表,此量表由一系列面子事件构成,包括“爱面子”量表和“薄面皮”量表,面子需要的综合指标由两个量表的测量结果一同反映;宝贡敏和赵卓嘉(2009)从能力型、关系型以及道德型面子需要等三个方面,开发了包括35个测量题项的面子需要测量量表,其中,能力型面子需要包括20个题项,关系型面子需要包括7个题项,道德型面子需要包括8个题项;此外,Zhang等人(2011)通过想要面子和怕丢面子两个维度开发了社会面子需要量表,共有11个测量题项,其中,想要面子维度包括6个测量题项,怕丢面子维度包括5个测量题项;近年来,施卓敏、郑婉怡、邝灶英(2017)研究了RM(反映性测量模型)和FM(形成性测量模型)两种模型对面子构念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面子的RM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信效度,而FM模型对面子内涵的解释力较好,并进一步探究了面子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前期研究中未发现有关面子本身测量的成熟量表,但前期面子度量的相关研究为面子测量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思路,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
有关游客不当行为形成与干预机制研究的文章
综合前期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基于社会学、心理学视角,许多学者对面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面子作用机制包括得面子和失面子两部分,并提出了面子机制运作模型:面子信息处理模型、面子感知和面子整饰模型、面子系统综合模型等。陈之昭认为个体的面子机制受到人格因素、个人资源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023-11-17
翟学伟遵循了胡先晋对脸面的划分,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群体认同形象,再经过个体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个体认同性心理和行为;面子是他人对个体评价后在心目中形成的序列地位,来自心理地位资源;之后,翟学伟研究了面子的内涵与本质、面子产生的动因、人际交往运作规律,并进行了充分讨论,将中国人的面子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为了厘清面子的内涵,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2023-11-17
前期研究中,对面子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面子作用机制模型,但这些模型大都只关注了理论研究,未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并且,不同情境下的面子机制也不相同,面子作用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面子如何起作用”,许多学者只进行了描述层面的细致刻画,因此,需要对面子本身的作用机制,面子是如何作用于个体行为的进行研究,以拓展后续相关研究。......
2023-11-17
游客不当行为主要由游客不文明行为、游客不公平行为、游客攻击行为3个维度构成。游客在与服务人员交流互动中,凌驾于服务人员之上,认为顾客应当享有“上帝”的待遇,服务人员应无条件为其提供所需服务,因而对服务人员采取各种不公平行为。......
2023-11-17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顾客不当行为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伦理学、服务营销与管理学等学科构建理论框架。尽管顾客不当行为研究取得了一定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局限,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切入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顾客不当行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17
Harris和Reynolds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作用客体,可以将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分为三类:对一线员工、对服务企业、对同属顾客的影响。同时,顾客不当行为可能会破坏企业良好的形象,并增加企业财务支出。......
2023-11-17
前期对不当行为的研究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犯罪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顾客不当行为是服务管理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在营销领域,早期对顾客不当行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顾客具体的不当行为,如不合理退货、顺手牵羊、欺诈等,并以获利为目的。关于顾客不当行为的称呼和定义较为多样,甚至混乱。前期对顾客不当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顾客不当行为的内涵与类型、结构维度与测量、影响因素、影响后果与管理策略等方面。......
2023-11-17
前期研究中,有关道德推脱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同伴压力也是影响个体道德推脱水平的重要情境因素。Kish-gephart等人研究发现,强调高度利己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会降低个体道德推脱的可能性;金童林、陆桂芝和张璐等人研究了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探讨了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认为道德推脱部分中介并调节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