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游客不当行为:面子理论研究

游客不当行为:面子理论研究

【摘要】:在研究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的影响机制时,本研究发现东方文化情境下的面子机制也影响游客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从古至今,面子观念已根植于东方社会,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活动面子在东方文化情景下具有特殊性,但面子不是东方社会的特有现象,中西方学者都对其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学者认为面子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是“一种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

在研究服务破坏行为对游客不当行为的影响机制时,本研究发现东方文化情境下的面子机制也影响游客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从古至今,面子观念已根植于东方社会,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活动(Redding S G,1982)面子在东方文化情景下具有特殊性,但面子不是东方社会的特有现象(金耀基,1988),中西方学者都对其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学者认为面子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是“一种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周美伶,何友晖,1993)。因此,面子影响了包括服务消费领域的社会交际互动,进而影响了人们的面子心理与面子行为。有关面子的前期研究,大多基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主要探讨了面子的内涵(Hu,1944,Goffman,1955;Stover,1962;Brown,Levinson,1978;Ho,1976;成中英,1986;Ting-Toomey,2005;陈之昭,1989;翟学伟,1995,2005)、面子的维度(Goffman,1967;Ho,1976;朱瑞玲,1987;Brown,Levinson,1987;Lim,1994;Brew,2004;White,2004;Ting-Toomey,2005;金耀基,2006;Oetzel,2008;Miles,2010;赵卓嘉,2009)、面子的测量(胡先晋,1944;Ho,1976,1994;朱瑞玲,1989;周美伶,何友晖,1993;黄光国,2004;成中英,2006;金耀基,2006;陈之昭,2006;刘继富,2008;施卓敏,郑婉怡,邝灶英,2017)、面子机制模型(陈之昭,1982;朱瑞玲,1983;Hwang,1987;陈之昭,1989)、面子与组织管理(Begley,2001;Bao Y,2003;Brew,2004;White,2004;Goncalo,2006;罗钊,2007;Chan H,2009;Kim,2009;Tong J,2009;赵卓嘉,2011)等内容。(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