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相关研究中,学者大都着眼于探讨为什么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产生影响,其影响形成机制是什么,原因何在。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已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2023-11-17
服务破坏行为的影响因素是指促使员工负面影响服务接触与传递的因素,即诱发服务破坏行为的因素。Harris和Ogbonna(2002)通过文献分析与现场访谈进行了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个人、群体与角色、组织、环境因素等四个因素是服务破坏行为的前因变量。在其前期研究的基础上,Harris和Ogbonna(2006)对服务破坏的影响因素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风险导向、社会赞许需要、留任及成就事业的愿望、受监控程度、与顾客交互程度、人力市场条件以及员工文化控制等七个因素会影响服务破坏行为。陈俊儒(2006)对服务破坏意图的前因进行了架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服务破坏行为意图受三类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匿名性、道德哲学、情绪劳动、组织承诺)、组织因素(行为绩效评估、组织社会化、服务气候)和情境因素。前期研究表明,服务破坏行为影响因素较多,可将其分为个体因素、群体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等四大类。其他学者也对这四个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个体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质、认知心理、情绪劳动、风险承担的态度、社会赞许需要、承诺、公平感与归属感(Harris,Ogbonna,2002;Christer Thrane,2006;陈俊儒,2006;刘啸,2008)。Harris和Ogbonna(2002)认为,服务破坏行为和人格特质相关,有强冒险精神的员工易发生服务破坏行为;Spector和Fox(2002)认为高焦虑特质会诱发服务破坏行为;Lau V和Au W(2003)发现组织中新入职的、年轻的、低薪的和地位低的员工更易发生服务破坏行为;Berry等人(2007)通过元分析研究认为员工随和、有责任感和情绪稳定能减少服务破坏行为;Olson(2006)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分配不公平感和程序不公平感易诱发员工服务破坏;Lee等人(2014)以美国309位旅店员工为研究对象,认为情绪劳动是服务破坏行为的诱发因素之一,工作怠倦感和情绪智力发挥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第二,群体因素的影响,如工作特征、组织社会化程度、亚文化的流行程度(Sturdy,Andrew,1998)。Sturdy和Andrew(1998)认为“顾客至上”这种不平等的角色定位容易诱发员工的沮丧、抑郁和愤怒,这是员工服务破坏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并且,服务破坏行为一旦成为流行的亚文化,员工迫于群体压力,会提高服务破坏行为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Priesemuth等人(2013)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组织公平氛围和群体性破坏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组织不公平氛围越强,则群体性破坏行为就越多。Tung等人(2013)通过对台湾快餐业245位一线员工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组织内部服务氛围和伦理氛围对服务破坏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www.chuimin.cn)
第三,组织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监督与文化控制程度(Jui Shiang Liu,2014)。Appelbaum和Shapiro(2006)研究发现成本控制策略(降薪和缩减预算等)以及人员更迭和流程再造等会增加服务破坏行为的倾向。Wallace和Chernatony(2008)通过对零售业一线员工的访谈,表明缺少管理者支持和升迁机会以及过度强调经济收益等均会引起服务破坏行为。Bolino和Turn-ley(2009)研究证实低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会诱发员工服务破坏行为;Wang等人(2012)研究表明辱虐管理会引发更多服务破坏行为,且低权力距离认知的员工会表现更多消极行为。Stouten等人(2013)研究证实伦理型领导对员工服务破坏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伦理型领导会减少员工服务破坏行为。
第四,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服务情景与顾客表现、劳动资源市场情况的认知、外部劳动市场上存在可供选择的雇佣机会(Huang,Hsu,2010)等。Rupp和Spencer(2006)通过实验模拟证明,当面对顾客不当行为时,服务员工会产生与顾客的对抗行为;杨俊明等人(2009)认为顾客恶意行为直接影响员工服务破坏意愿,并受到道德标准和组织行为控制机制知觉的调节;Wang等人(2011)通过对接线服务员工进行实证分析,表明长期感知顾客不当行为会提升服务破坏行为发生概率;Harris和Ogbonna(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与服务破坏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流动性降低了员工的组织承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越大,发生服务破坏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王志雄(2013)从社会学、制度论及经济学等角度得出旅游业失范的三大成因;占小军(2015,2017)研究了顾客欺凌行为对员工工作反应的影响,并基于道德认知理论,认为职场不文明行为显著正向影响服务破坏行为;莫申江和施俊琦(2017)探讨了情绪劳动与员工主动破坏行为。
有关游客不当行为形成与干预机制研究的文章
前期相关研究中,学者大都着眼于探讨为什么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产生影响,其影响形成机制是什么,原因何在。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已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2023-11-17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顾客不当行为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伦理学、服务营销与管理学等学科构建理论框架。尽管顾客不当行为研究取得了一定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局限,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切入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顾客不当行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17
Bandura首先提出了道德推脱的概念,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以此来解释人们做出不道德行为的潜在心理过程。此外,Moore在Bandura的基础上,认为道德推脱是行为个体唤起认知的一种倾向。Bandura对道德推脱这一概念的界定,成为此理论的权威定义,后续学者关于道德推脱理论的研究基本都沿用了此概念释义。道德推脱的8个机制通过发挥作用,会导致人们出现各种不道德的有害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
2023-11-17
Harris和Reynolds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作用客体,可以将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分为三类:对一线员工、对服务企业、对同属顾客的影响。同时,顾客不当行为可能会破坏企业良好的形象,并增加企业财务支出。......
2023-11-17
以服务破坏行为的内涵为依据,相关学者深入探讨了服务破坏行为类型。Harris和Ogbonna的这种分类为更好地理解服务破坏行为提供了启示,但这缺乏严密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局限在餐饮、旅游业服务人员,仅是基于被访谈者的自我陈述。服务破坏行为的分类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其内涵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的测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3-11-17
鉴于顾客不当行为对于其作用客体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学者对顾客不当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已有的关于顾客不当行为驱动因素的研究借鉴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组织行为学等。Fullerton和Neale认为,顾客实施不当行为和企业的规模有关,顾客更可能“欺负”大企业。......
2023-11-17
前期研究中,有关道德推脱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同伴压力也是影响个体道德推脱水平的重要情境因素。Kish-gephart等人研究发现,强调高度利己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会降低个体道德推脱的可能性;金童林、陆桂芝和张璐等人研究了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探讨了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认为道德推脱部分中介并调节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