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人论著: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下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6.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
2023-11-28
[美]安乐哲:《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腾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陈广忠:《刘安评传——集道家之大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增:《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
雷建坤:《〈淮南子〉与中国传统文化》,开明出版社,2000年。
杨有礼:《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于大成:《淮南鸿烈论文集》,里仁书局,2005年。
戴黍:《〈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
马庆州:《淮南子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巧慧:《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科学出版社,2009年。
王云度:《刘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陈丽桂:《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陈丽桂:《〈淮南鸿烈〉思想研究》,花木兰出版社,2013年。
陈丽桂:《汉代道家思想》,五南图书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那薇:《汉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觉体悟》,齐鲁书社,1992年。
张运华:《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
孙以楷等:《安徽两淮道家九子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刘玲娣、熊铁基:《秦汉道家与道教》,三秦出版社,2012年。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立文等主编:《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
罗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谢清果:《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年。
李远国、陈云:《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巴蜀书社,2009年。
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葆玹:《黄老与老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道教黄老传统考察》,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
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方勇:《庄子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哲学编辑部编:《中国哲学》(第二十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
钱穆:《中国思想史》,学生书局,1988年。
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www.chuimin.cn)
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孙培青等:《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钮先钟:《中国战略思想史》,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2003年。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桂钿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增补第三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张荣明:《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雷戈:《道术为天子合——后战国思想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徐复观全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
周桂钿:《秦汉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
谷中信一著,孙佩霞译:《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剑鸣:《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
崔瑞德等:《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张分田:《秦始皇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
庞天佑:《论中国古代的历史总结与国家盛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唐燮军、翁公羽:《从分权到集权——西汉的王国问题及其解决》,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青:《扬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施觉怀:《韩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靳怀堾:《中华文化与水》,长江出版社,2005年。
熊十力:《熊十力别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熊十力:《熊十力论学书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郭君铭:《扬雄〈法言〉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
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华书局,2008年。
刘希庆:《顺天而行——先秦秦汉人与自然关系专题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范克勒韦尔德:《战争的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耿振东:《〈管子〉研究史(战国至宋代)》,学苑出版社,2011年。
王科:《政治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焦健:《当代中国廉政制度预设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汪荣祖主编:《萧公权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二、今人论著: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下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6.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
2023-11-28
在现代“淮南子学史”上,萧公权对《淮南子》研究作出的“学术范式”意义的促进和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对后世学者要更有影响力。在萧公权《淮南子》研究中,虽然学术成就是主要的方面,值得充分肯定,但是也需指出,因主客观条件的历史制约,萧公权对《淮南子》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实际上,萧公权这种认识并不符合《淮南子》思想的实际情形。......
2023-11-16
与文献研究的源远流长不同,日本“中国学”界对《淮南子》思想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学术发展中。就伦理思想看,南部英彦、内山俊彦等分别对《淮南子》的处世观、“报应”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30]就地理思想看,薄井俊二对《淮南子·地形》中地理学思想有所关注和研究。......
2023-11-16
虽然都产生于西汉时期,但《淮南子》与《法言》的学习观有同有异,各具特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淮南子》与《法言》论“学”,深刻反映出汉代学习观及其中道、儒思想关系的历史嬗变。正因这种影响,《淮南子》论“学”能与崇奉儒家的《法言》产生共识,形成多方面的思想交集。具体而言,一是先秦儒家的“重学”主张为《淮南子》与《法言》所认同。《淮南子》秉承黄老之“无为”理念,在“治国......
2023-11-16
第一,王船山对淮南王刘长、刘安与《淮南子》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读通鉴论》这部史学著作中,而此书在传统史学中归属于“史评类”文献,因此王船山的淮南子学研究也就相应表现出史论化的言说特点。......
2023-11-16
在《读书录》中,曾国藩主要对《淮南子》进行文献学路径的研究和探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文本校勘,主要有两则。曾国藩认为,《泰族训》是对《淮南子》中“群道众妙”的“聚萃”,因此在全书中具有总结性的作用。曾国藩对以上几篇特点及要旨的具体揭示,都很有针对性,可以看出,曾氏对《淮南子》的理解把握深透而切实。......
2023-11-16
对老、庄这种内含反智倾向的技术哲学,《淮南子》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认同。《淮南子》虽然对技术发展消极影响人性的一面采取批判态度,但并没有以偏概全,完全否定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极效用,而是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理性指出:“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耰锄,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充分肯定技术发展所具有的进步意义。......
2023-11-16
《淮南子》距离战国时期不远,农家的著作应该有所传世,能够为其所见,因此《淮南子》论农应有所本,并非师心杜撰。二则农家关于农业生产的具体认识成为《淮南子》论农的思想基础。因此,《淮南子》对先秦农家思想是不陌生的,其作者应该对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提《神农》《野老》之类的农家著作有所了解,正是在此基础上,农家关于农业发展的知识和思想才能在《淮南子》中产生历史的回应。......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