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思想文化研究: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文化研究:道治天下

【摘要】:与文献研究的源远流长不同,日本“中国学”界对《淮南子》思想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学术发展中。就伦理思想看,南部英彦、内山俊彦等分别对《淮南子》的处世观、“报应”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30]就地理思想看,薄井俊二对《淮南子·地形》中地理学思想有所关注和研究。

文献研究的源远流长不同,日本“中国学”界对《淮南子》思想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学术发展中。总的来看,在多维视野的探讨中也日益取得了异常丰硕的成果,充分展现出日本学者对《淮南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及文化蕴含的独到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1.在哲学思想上

探讨《淮南子》的“自然”哲学及思维者有马场英雄、田中麻纱已、辛贤、片仓望等[8]。其中马场英雄、田中麻纱已着眼于道家思想的演变,论述了《淮南子》中“自然”的特定意涵,辛贤通过辨析“道”“事”关系,对《淮南子》的自然主义思维有所阐明,片仓望则比较了《列子》与《淮南子》关于“自然”的认识;探讨《淮南子》的“气论”“宇宙论”与“天人论”者有久富木成大、福永光司、平冈祯吉、高田哲太郎,[9]其中尤以平冈祯吉所著最为深细,其以“气论”为中心,从天道阴阳五行、社会生活、精神信仰等视角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淮南子》一书中“气论”的丰富意涵;探讨《淮南子》生命与养生哲学者有平冈祯吉、马场英雄、森三树三郎、楠山春树、矢田尚子等,[10]其中马场英雄围绕《淮南子》生命哲学中的“神”“精”“精神”“形”“心”“性”等核心概念展开讨论,森三树三郎着眼于先秦至汉代“性命观”的发展演变,对《淮南子》的生命哲学有所关涉,楠山春树以“祸福论”为中心探讨了《淮南子》生命哲学的人间观念,矢田尚子则以《原道》《览冥》为中心对《淮南子》中生命个体的“天界游行表现”深入剖析;川津康弘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淮南子》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后者“是对先秦及秦汉诸子思想的融合与总结,它以早期道家提出的‘道’为主干,吸取阴阳理论、气论以及天人感应观等当时盛行的思潮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11]

2.在政治思想上

有马卓也、渡东部一郎等著有系统研究《淮南子》政治思想的专题论著;[12]村田近、谷中信一、小井理惠、南部英彦、宫本胜等分别结合《淮南子》的具体篇章,如《原道》《主术》《氾论》《诠言》《泰族》等,深入探讨了《淮南子》的治身治国思想、“权变”思想、治身治国论的学术立场与世界观、统治思想特色,及其政治思想的“理论构造”[13];池田知久、高田哲太郎对《淮南子》所反映的地方王权与中央皇权的政治关系有所探讨,前者通过比较睡虎地《语书》与《淮南子·齐俗》,对二者围绕着“风俗”问题所反映出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政治观点进行深入揭示,认为《淮南子》实质上属于“倡导天下、国家承认地方的各种‘风俗’,并且应该依照其风俗施行政治”的“地方分权思想”[14],后者则强调淮南国的自治性及其所谓的“篡夺”意图;铃木喜一考察了《淮南子》中的“法”及法家思想因素;[15]村田浩对《淮南子》中“灾异”思想的政治内涵有所剖析;[16]田中麻纱已、板野长八、楠山春树[17]等从世俗性的“人间观”出发,对《淮南子》政治思想进行阐论。

3.在学术思想上

池田知久通过对《史记》《汉书》史实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淮南子》的著述目的与成书时间,[18]认为:“要在汉朝所统治天下的各种思想、各种势力全都容许的同时,而实现这些更缓和的大调和、大统一,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而且其“中心位置”,是“预定为道家思想或体会了道家思想的帝王所占据”[19],并分析了西汉中期儒学的国教化对《淮南子》的历史影响。[20]齐木哲郎、金谷治、津田左右吉、楠山春树、沢田喜多男等[21]也都深入论述了《淮南子》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特点。其中金谷治、楠山春树尤为着重剖析了老庄因素对《淮南子》的深刻影响,岩佐昌暲、内山俊彦、谷中信一等则考察了《淮南子》思想的黄老因素及其历史变化,[22]而沢田喜多男对《淮南子》中“道家的倾向”与“儒家的倾向”有着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有马卓也、谷中信一具体探讨了《淮南子》中《原道》《氾论》《人间》等篇中的“因循”“应时耦化”“循天”等思想要因及其倾向。[23]田中麻纱已、渡边大、高桥睦美、田中柚美子、向井哲夫、田中智幸、西川靖二等[24]则基于思想史的比较视野,从不同角度对《淮南子》与先秦两汉学派及文献展开深入研讨。其中,田中麻纱已着眼汉初道家思想发展过程,探讨了《淮南子》与“杂家”、陆贾《新语》思想的历史关系,及其对《吕氏春秋》的思想承袭与文字引用;渡边大通过比较《吕氏春秋》《淮南子》与《说苑》等书,对帛书《缪和》的易学思想进行了考察;高桥睦美参照《淮南子》的思想,对《老子指归》的思想价值地位进行了界定;田中柚美子考察了《淮南子》与先秦阴阳家邹衍思想之间的理论渊源,向井哲夫对此有着更为深入的探讨,而且后者还对《淮南子》与墨家思想的关系也有所论析;田中智幸、西川靖二则辨析阐述了《淮南子》与《文子》的文本思想异同;宇野茂彦从思想的整体性出发,探讨《淮南子》的学术内涵及特点。[25]很值得一提的是,池田秀三在日本“中国学”界较早明确提出和使用“淮南学”的学术史概念,并通过对刘向、许慎与《淮南子》的历史关联的考察,剖析了《淮南子》一书的思想内涵及流变。[26](www.chuimin.cn)

4.在伦理文学音乐地理等思想上

日本学者关于这些专题的论著仍然较少。就伦理思想看,南部英彦、内山俊彦等分别对《淮南子》的处世观、“报应”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27]就文学思想看,谷口洋对《淮南子》的文辞表达特点有所关注,并深入探讨了后者与汉赋之间的文学演变关系;[28]户川芳郎寻索和探讨了《淮南子》中所引诗句的来源;[29]就音乐思想看,田边尚雄、玉木尚之等对《淮南子》中十二律数的正误问题以及具体的音乐观进行了辨析讨论。[30]就地理思想看,薄井俊二对《淮南子·地形》中地理学思想有所关注和研究。[31]

5.在军事思想上

木村英一、谷中信一都以《兵略》为中心,对《淮南子》的军事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前者主要是从日本现存的古钞本《淮南子·兵略》来着眼,后者则是从齐文化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兵略》所具有的区域文化因素、渊源及独特价值,认为《淮南子》“与无疑是在齐地思想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孙武孙膑之兵法,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32]

6.在其他文化蕴含上

赤塚忠、齐木哲郎、有马卓也等[33]淮南王刘安展开讨论,前二者侧重于评价其政治生平与思想学说,后者对刘安升仙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友纳义德、静慈圆、金谷治、池田知久、宇野哲人、本田济、户川芳郎、大久保庄太郎等[34]都从思想文化上对淮南王刘安及《淮南子》历史情况有所阐介,其中友纳义德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视角,剖析了《淮南子》的学术内涵及价值,静慈圆则从日本密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论及《淮南子》对日本历史上的著名高僧空海(774—835)的影响,而金谷治、池田知久、宇野哲人、本田济、户川芳郎、大久保庄太郎等都分别对《淮南子》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具体系统的介绍,池田知久还特别指出《淮南子》一书当之无愧于中国古代“知识的百科”;冈阪猛雄对《淮南子》中的“言”的思想文化蕴涵有所讨论;[35]松田稔、黄明月等对《淮南子》中的神话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前者对《淮南子》与《山海经》中十日并出、共工、大禹治水、昆仑、西王母等神话传说展开对比剖析,后者则主要关注早期创世神话的演生内涵;[36]加藤阿幸在阐述汉文化中阴阳五行观念对日本民俗的影响时,将《淮南子》作为重要的研讨对象;[37]津田左右吉、平山久雄分别对《淮南子》与《吕氏春秋》,以及东汉高诱所著《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进行了专题的比较研究;[38]杉田正树以《淮南子》为线索,讨论了语言的文化意涵;[39]柳濑喜代志讨论了《淮南子》中有关“东海孝妇”事迹的文化意涵;[40]那波利贞还对《淮南子·泰族》中“教之以金目则快射”一语进行了思想文化的阐析;[41]蜂屋邦夫探讨了《淮南子》中“水”的哲学思想。[42]此外,楠山春树对《淮南中篇》与《淮南万毕》二书也有一定深入的探讨。[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