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对《淮南子》的学派认识,主要持“杂家”说,但也指出后者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家因素较多。以上两次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界定,都处于民国时期,且均在抗战之际。熊氏这两次对《淮南子》的学派定位,既体现其所秉持的“杂家”认识,又突显出其对《淮南子》学术价值的贬低态度。在民国以来的现代学者中,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认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23-11-16
从思想上,萧公权认为《淮南子》是汉代黄老之作,与此相适应,他也对后者在著述体例上的汉代黄老特点进行揭示。萧公权首先对秦汉思想史上的“道家”与“杂家”有所辨析,认为“杂采诸家”的道家,与班固所言“杂家”存在很大不同,并非是后者基于“似述学之不纯,文章未美,不足列入诸子及‘诗赋’各类者”而“悉以归入”的“杂家”。萧公权着重从思想特点出发,指出《淮南子》是“一书之中众说兼采”的“杂家”,其实质是具有杂家化特点的汉代黄老,而这种杂家化倾向既表现在思想内涵上,也反映在著述体例上。换言之,在萧公权看来,“黄老”是《淮南子》的思想根本,“杂家”则是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因此,“变先秦老庄宗旨之‘黄老’”[25]的《淮南子》为适应汉初以来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以应时变”,选择“兼采众说”的致思路径,力求“‘采儒墨之善,撮名法治要’以极其用”[26],这决定了《淮南子》在著述体例上的杂家化特点。从萧公权对《淮南子》思想为“黄老”,体例“杂家”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淮南子》的学术认识,总体上归于“汉代黄老”说,并未因后者“兼采众说”的体例因素,便论定其思想根本为“杂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萧公权作为思想史研究者,与班固作为传统文献学研究者,所持学术视角的内在差异。在对《淮南子》思想实质及根本特征的认识上,萧公权更认同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也从学术思想内在理路演变出发对汉代“道家”进行界定和论述。
要之,萧公权对《淮南子》为汉代黄老的学术认识,精要而丰富,不仅从写作意图、理论宗旨上,而且从学派属性、著述体例上,有着多方面的深入阐明。萧公权这种对《淮南子》黄老思想特质的重视和强调,在民国时期“淮南子学”研究中十分突出,与胡适、杨幼炯、陶希圣、卢锡烝、江国柱等人相比,更能准确把握《淮南子》在汉代思想史上的特殊性,表现出更为深透的学术见识。(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作为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对《淮南子》的学派认识,主要持“杂家”说,但也指出后者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家因素较多。以上两次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界定,都处于民国时期,且均在抗战之际。熊氏这两次对《淮南子》的学派定位,既体现其所秉持的“杂家”认识,又突显出其对《淮南子》学术价值的贬低态度。在民国以来的现代学者中,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认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23-11-16
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淮南子》之所以蕴含丰富的学习思想,这与其深受先秦诸子学说的历史影响密不可分,而其中尤以道、儒家思想为要。但道家和儒家对《淮南子》学习观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现为《淮南子》一方面深刻表现出道家以学求道、重道轻智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却又对儒家尊师重教、贵学重智的思想认识有着具体反映。《淮南子》同样认为学者之本在求“道”,而非治“学”。二则儒家“尊师重教”的主张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
2023-11-16
对老、庄这种内含反智倾向的技术哲学,《淮南子》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认同。《淮南子》虽然对技术发展消极影响人性的一面采取批判态度,但并没有以偏概全,完全否定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极效用,而是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理性指出:“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耰锄,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充分肯定技术发展所具有的进步意义。......
2023-11-16
综上所述,对秦始皇及其治国实践,《淮南子》的认识深刻独到。[9]《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6页。[16]《淮南子集释·诠言》,第997页。[17]《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24]《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55页。[49]《淮南子集释·原道》,第32页。[61]《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35~6......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这也是齐桓公善于用贤的高明之处。但也需看到,除黄老外,《淮南子》论齐桓公“举贤”时,其“立功”之说也显露出法家“尚功”思想的内在影响。在《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中,儒家的深刻影响,并非在“举贤”,而是体现在桓公之政的正义基础上。在治身方面,《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充分散发出浓厚的道家气息。但在《淮南子》看来,齐桓公晚年所行却与之相反。......
2023-11-16
相反,熊氏对《淮南子》中蕴含的“法”思想,十分重视和肯定,认为其承续了晚周以来的“法家正宗”,对专制君主的政治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表现出积极的历史进步性。熊氏在推崇《淮南子》之“法”的同时,实际上又重申了对后者自身思想价值的贬低态度。但是,《淮南子》却对属于“法家正宗”的“民主论派之说”有着历史留存和反映,这是其极为可贵之价值。熊氏对《淮南子》中“法”思想的积极肯定,究其根本......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