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道治天下,思想史解析

淮南子:道治天下,思想史解析

【摘要】:萧公权着重从思想特点出发,指出《淮南子》是“一书之中众说兼采”的“杂家”,其实质是具有杂家化特点的汉代黄老,而这种杂家化倾向既表现在思想内涵上,也反映在著述体例上。换言之,在萧公权看来,“黄老”是《淮南子》的思想根本,“杂家”则是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

从思想上,萧公权认为《淮南子》是汉代黄老之作,与此相适应,他也对后者在著述体例上的汉代黄老特点进行揭示。萧公权首先对秦汉思想史上的“道家”与“杂家”有所辨析,认为“杂采诸家”的道家,与班固所言“杂家”存在很大不同,并非是后者基于“似述学之不纯,文章未美,不足列入诸子及‘诗赋’各类者”而“悉以归入”的“杂家”。萧公权着重从思想特点出发,指出《淮南子》是“一书之中众说兼采”的“杂家”,其实质是具有杂家化特点的汉代黄老,而这种杂家化倾向既表现在思想内涵上,也反映在著述体例上。换言之,在萧公权看来,“黄老”是《淮南子》的思想根本,“杂家”则是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因此,“变先秦老庄宗旨之‘黄老’”[25]的《淮南子》为适应汉初以来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以应时变”,选择“兼采众说”的致思路径,力求“‘采儒墨之善,撮名法治要’以极其用”[26],这决定了《淮南子》在著述体例上的杂家化特点。从萧公权对《淮南子》思想为“黄老”,体例“杂家”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淮南子》的学术认识,总体上归于“汉代黄老”说,并未因后者“兼采众说”的体例因素,便论定其思想根本为“杂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萧公权作为思想史研究者,与班固作为传统文献学研究者,所持学术视角的内在差异。在对《淮南子》思想实质及根本特征的认识上,萧公权更认同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也从学术思想内在理路演变出发对汉代“道家”进行界定和论述。

要之,萧公权对《淮南子》为汉代黄老的学术认识,精要而丰富,不仅从写作意图、理论宗旨上,而且从学派属性、著述体例上,有着多方面的深入阐明。萧公权这种对《淮南子》黄老思想特质的重视和强调,在民国时期“淮南子学”研究中十分突出,与胡适、杨幼炯、陶希圣、卢锡烝、江国柱等人相比,更能准确把握《淮南子》在汉代思想史上的特殊性,表现出更为深透的学术见识。(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