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淮南子》的思想宗旨是什么?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萧公权虽然主张《淮南子》在思想上是“道家”,而不是“杂家”,但也明确指出《淮南子》作为汉代道家,与先秦老庄已产生重大的差异,表现出强烈的“治世”意图与倾向,与西汉王朝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有着尤为密切的时代结合。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如若具体而论,则可以从思想取向、基本内涵及政治精神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萧公权认为《淮南子》政治思想着眼于人类政治社会之源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肯定君主产生的现实性,并以“帝王南面之术,又为当务之急”,因此“论治术以无为自然为本,与黄老相契”[15],其根本的汉代黄老思想取向异常鲜明。对《淮南子》何以形成黄老思想取向的缘由,萧公权也提出初步认识,着重从秦汉之际政治社会的变动形势来探讨。在其看来,“汉代黄老所以由养生改为治世,复由临民以返于为我者,其根本原因仍当于历史背景求之”[16],故此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汉代黄老在西汉前期的历史发展中,可说是应运而生,对时弊的解决有着极强的针对性,能发挥出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历史作用。萧公权还从汉初儒学的发展情况对此反向论述,指出因汉初“天下穷困,达于极点”,“故鲁两儒生不肯附和叔孙通以兴礼乐,文帝不纳贾谊之言以改制度,可谓深合时代之需要”[17]。可见,对《淮南子》的思想内容及根本取向,萧公权的学术认识并非仅是着眼于思想本身,而是尤能注重知“世”论书,对前者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进行更为深入准确的阐释和把握。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基于对《淮南子》汉代黄老思想立场及取向的认识,萧公权简要阐述了前者的政治思想内涵。一方面,萧公权结合《淮南子》的道论、人性论、君主论的相关内容,揭示“其宗旨则治世之黄老”,另一方面又着重从“治术”的视角出发,对《淮南子》“与黄老相契”的理论表现有所阐释,尤其是无为清静的治国之道。萧公权认为,《淮南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是对“专制政府之高压统治政策”的“在所摒弃”[18],也即是说,后者的政治理念是道家化的开明君主专制政治,是与强势有为的功利主义政治相对的治国理念。萧公权进而强调“无为乃治术之大纲”[19],是最能反映《淮南子》道家思想特质的要义所在。但萧公权也认为《淮南子》政治思想在“论用人”“论明法”“论行化”“论足食”等方面,大多因袭先秦法家、儒家之说,“此皆毫无新义”[20],表现出对后者思想价值一定的学术低评的态度和认识。除此而外,萧公权也注意到淮南王刘安与董仲舒在政治思想上存在历史的关联性,都“杂采五行阴阳以与老庄之自然主义调和”[21],只是二者内在的思想“门户”不同而已。萧公权此种认识别具只眼,既看到了《淮南子》对汉代思想的杂家化特征的充分体现,也意识到《淮南子》对董仲舒代表的汉代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但可惜的是,萧公权仅止于此,未能进一步展开详细论说。(www.chuimin.cn)
三是由于《淮南子》在思想取向、基本内涵上都显示出鲜明的汉代黄老特点,始终“以黄老为中心”[22],因此在萧公权看来,《淮南子》所体现出的政治精神,毋庸置疑,就是汉初以来“欲用清静无为之治术,以救六国嬴秦之烦苛”,志在“安定天下”的黄老治国精神。萧公权认为,《淮南子》作为汉代重要的论政之作,在思想内涵上之所以能“颇采他家,以应时变”[23],为西汉统治阶层提供一套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究其根本,就在于其秉持的是积极“用世”的汉代黄老精神。而这也是促使《淮南子》虽和先秦之老庄有“渊源”关系,但最终“宗旨与之有异”的内在缘由。萧公权认为,强烈的“用世”精神,不仅让《淮南子》在政治思想上勇于“兼采众说”,善于轻重取舍,而且使其始终坚持“以黄老为依归”,成为汉代黄老政治思想的“现存最重要之代表”之一。[24]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淮南子》之所以蕴含丰富的学习思想,这与其深受先秦诸子学说的历史影响密不可分,而其中尤以道、儒家思想为要。但道家和儒家对《淮南子》学习观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现为《淮南子》一方面深刻表现出道家以学求道、重道轻智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却又对儒家尊师重教、贵学重智的思想认识有着具体反映。《淮南子》同样认为学者之本在求“道”,而非治“学”。二则儒家“尊师重教”的主张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这也是齐桓公善于用贤的高明之处。但也需看到,除黄老外,《淮南子》论齐桓公“举贤”时,其“立功”之说也显露出法家“尚功”思想的内在影响。在《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中,儒家的深刻影响,并非在“举贤”,而是体现在桓公之政的正义基础上。在治身方面,《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充分散发出浓厚的道家气息。但在《淮南子》看来,齐桓公晚年所行却与之相反。......
2023-11-16
而其“淮南子学”研究恰处于秦汉迄宋元之间的“因袭时期”。萧公权这种通史视野的政治思想史认识,让其较同时期的“淮南子学”研究者更具优势,在“大思想史”的俯瞰中能更好地揭示出《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根本性质、内在特点及历史影响。也正是对这种政治社会大势、思想大势的充分考量,萧公权方才对《淮南子》思想的汉......
2023-11-16
综上所述,对秦始皇及其治国实践,《淮南子》的认识深刻独到。[9]《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6页。[16]《淮南子集释·诠言》,第997页。[17]《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24]《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55页。[49]《淮南子集释·原道》,第32页。[61]《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35~6......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秦始皇时期的兼并战争,并不合乎“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为暴也”的战争原则,更缺少“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26]的根本内涵,故秦王朝虽能经由剧烈的兼并战争而建立,但其“务广地侵壤,并兼无已”[27]的不义性质,最终决定这样的战争实践不得人心,难以真正稳固王朝的统治基础。对秦王朝建立后,始皇发动的征匈奴、伐百越的对外战争,《淮南子》同样持批判态度。......
2023-11-16
《淮南子》在哲学上强调“无为”之“道”,认为人类的一切“有为”实践都应与之相适应,对“技”而言,亦是如此。由此而言,《淮南子》所主张的以“道”通“技”、以“道”驭“技”,实质是一种道家式的“道”本“技”末观,其技术思想的基本立场是“道”重“技”轻。......
2023-11-16
《淮南子》对越王句践史事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和关注,这在其同时代的思想著作中较为少见。从上可知,《淮南子》对越王句践有着多方面的历史认识,其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基本涵盖了后者一生政治发展的主要事件。《淮南子》对越王句践的历史形象的认识和塑造,基本上是积极肯定的,将其视为春秋时期最为传奇而成功的政治家之一。......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