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颠覆时君》的思想史探析

淮南子《颠覆时君》的思想史探析

【摘要】:作为汉代道家的代表性著作,《淮南子》的写作意图历来是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出于这种对正史的信从态度以及思想比附,萧公权也将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视为其同汉武帝暗地里相竞争,“藉以收取士民之心欤”[7]的政治手段。换言之,萧公权对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的主观意图持有一定的批评态度,认为《淮南子》的产生是刘安政治“谋反”的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与产物。

作为汉代道家的代表性著作,《淮南子》的写作意图历来是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受《史记》《汉书》等传统正史的深刻影响,民国时期的学者也较为普遍地接受淮南王刘安“谋反”的历史结论,并进而认为《淮南子》的创作是淮南王刘安针对汉武帝及汉廷政治的别有用心的结果,带有贬斥汉政,为己扬名的不良企图。

萧公权对《淮南子》写作意图的认识,也没有跳出这种传统的看法,他对《史记》中所载:“时时怨厉王死,时欲畔逆,未有因也”[3],持基本信从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萧公权明确指出:“刘安著书之用意亦在颠覆时君”[4],并将淮南王刘安创作《淮南子》的根本意图,同战国后期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相比较。萧公权认为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一书的创作,即是“不韦欲倾始皇,故力反法家,而别开门户”[5]的政治结果,因而此书不但“反对秦之专制政治,亦且反对其治术”,其“政治意义为立新王以反秦”[6]。出于这种对正史的信从态度以及思想比附,萧公权也将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视为其同汉武帝暗地里相竞争,“藉以收取士民之心欤”[7]的政治手段。(www.chuimin.cn)

历史地看,萧公权这种对《淮南子》写作意图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前人的旧有观点,只是更为具体的阐发而已。换言之,萧公权对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的主观意图持有一定的批评态度,认为《淮南子》的产生是刘安政治“谋反”的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与产物。从这里也可看出,萧公权虽然对《淮南子》一书在政治思想上比较重视,但是对淮南王刘安及其著述意图的贬斥,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对《淮南子》思想价值及地位的正面认识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