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录》中,曾国藩主要对《淮南子》进行文献学路径的研究和探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文本校勘,主要有两则。曾国藩认为,《泰族训》是对《淮南子》中“群道众妙”的“聚萃”,因此在全书中具有总结性的作用。曾国藩对以上几篇特点及要旨的具体揭示,都很有针对性,可以看出,曾氏对《淮南子》的理解把握深透而切实。......
2023-11-16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1811—1872)功业卓著,声名显赫,既被视为清王朝晚期的“中兴名臣”,又被看作服膺程朱,学识精深的理学宗师,不论在其身前,抑或身后,对中国政治家及知识分子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历史影响。在曾国藩一生的学问研究中,程朱理学始终占据中心地位,是其安身立命,从政治军的思想根本所在,但作为习惯于“儒主道辅,儒表道里,以道补儒”的封建士大夫中的一员,道家思想对曾国藩精神世界的实际作用也十分重要。曾国藩平生对道家学说有过深入研习,老、庄之书是其时常翻阅的基本典籍,尤其是后者,更为曾氏所喜读。曾国藩曾在日记中自云:“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认为如此可让自身“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真正成为“闻道之君子”。[2]而且,晚年回顾生平时,其又云:“吾曩者志事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3],更是将道家思想当作自己事功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从曾国藩接受道家思想的过程来看,老、庄之学自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但除此而外,也不应忽视曾氏对其他道家典籍的重视,而《淮南子》即是其一。《淮南子》“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4],对这样一部重要的道家论著,曾国藩并没有轻忽,而是进行过认真研读,并对此书提出过一些自己的学术认识和思想阐释。在清代“淮南子学”史上,曾国藩对《淮南子》的研究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代表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曾氏的研究具有自身的价值及特点,对后人进一步探讨《淮南子》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因学界目前少有论及曾国藩与《淮南子》者,故拙文试图对此有所探讨,以期揭示出曾氏对清代“淮南子学”所做出的可贵贡献及其实际影响。(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在《读书录》中,曾国藩主要对《淮南子》进行文献学路径的研究和探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文本校勘,主要有两则。曾国藩认为,《泰族训》是对《淮南子》中“群道众妙”的“聚萃”,因此在全书中具有总结性的作用。曾国藩对以上几篇特点及要旨的具体揭示,都很有针对性,可以看出,曾氏对《淮南子》的理解把握深透而切实。......
2023-11-16
首先,曾国藩对“淮南子学”的研究,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清代乾嘉朴学的时代特色,坚持重实证、贵考据的文献校理的研究方式。可见,曾国藩在古文写作上是以“洁”为美,这成为其审视《淮南子》文辞的重要标准。最后,作为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曾国藩身兼学者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因而其对《淮南子》的研究也体现出儒家化、政治化的历史特点。咸丰十年时,曾国藩对《淮南子》的研读和评议对此就有着充分反映。......
2023-11-16
对老、庄这种内含反智倾向的技术哲学,《淮南子》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认同。《淮南子》虽然对技术发展消极影响人性的一面采取批判态度,但并没有以偏概全,完全否定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极效用,而是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理性指出:“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耰锄,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充分肯定技术发展所具有的进步意义。......
2023-11-16
萧公权着重从思想特点出发,指出《淮南子》是“一书之中众说兼采”的“杂家”,其实质是具有杂家化特点的汉代黄老,而这种杂家化倾向既表现在思想内涵上,也反映在著述体例上。换言之,在萧公权看来,“黄老”是《淮南子》的思想根本,“杂家”则是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
2023-11-16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作为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对《淮南子》的学派认识,主要持“杂家”说,但也指出后者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家因素较多。以上两次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界定,都处于民国时期,且均在抗战之际。熊氏这两次对《淮南子》的学派定位,既体现其所秉持的“杂家”认识,又突显出其对《淮南子》学术价值的贬低态度。在民国以来的现代学者中,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认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23-11-16
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