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曾国藩对“淮南子学”的研究,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清代乾嘉朴学的时代特色,坚持重实证、贵考据的文献校理的研究方式。可见,曾国藩在古文写作上是以“洁”为美,这成为其审视《淮南子》文辞的重要标准。最后,作为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曾国藩身兼学者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因而其对《淮南子》的研究也体现出儒家化、政治化的历史特点。咸丰十年时,曾国藩对《淮南子》的研读和评议对此就有着充分反映。......
2023-11-16
作为明末清初最为重要的学者之一,王船山对淮南子学的关注比较有限,与其对儒家哲学思想的研究相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王船山对淮南王刘长、刘安与《淮南子》的历史论述,由于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主流方向和趋势,体现着王船山个人的治学旨趣,因此在淮南子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在王船山的淮南子学研究中,言说方式的史论化、研究立场的正史化和思想诠释的儒学化,这三方面的理论特点十分突出,而且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体现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的史学化研究范式。
第一,王船山对淮南王刘长、刘安与《淮南子》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读通鉴论》这部史学著作中,而此书在传统史学中归属于“史评类”文献,因此王船山的淮南子学研究也就相应表现出史论化的言说特点。《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在史学方面的倾力之作,是对宋代司马光等人撰著的《资治通鉴》一书进行系统化评论的成果,其写作形式体现为学术笔记或札记。由于受这种写作方式的限制,王船山的淮南子学研究并没有形成专门性的著作,而是散见在《读通鉴论》的部分章节中,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在对《资治通鉴》“汉纪”部分史事的评论中,特别是文帝、武帝时期,王船山对淮南子刘长、刘安与《淮南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正由此,王船山的淮南子学研究局限于史论化的言说方式,虽有论述广度狭隘的不足,但却篇幅简短,思想凝练。
第二,王船山在论述淮南王刘长、刘安的政治史事过程中,始终体现出正史化的研究立场,对《史记》《汉书》中的记载和史论基本接受和认同,在此基础上进而展开自己的历史评论。王船山在论及刘长、刘安时,坚持《史记》《汉书》中有关两者“谋反”事件的认定,并无任何质疑,而是站在文帝、武帝所代表的中央皇权的立场上,对这两者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是贬斥。众所周知,《史记》《汉书》是传统中国史学中官修正史的代表者,突出反映着汉代皇权的政治意志和评价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研究者产生不可避免的认识局限,使其难以站在被正史批判否定的历史人物的视角,对相关问题作出新的审视和解释。王船山在对刘长谋反事件的论述中,对《史记》《汉书》的正史认识有所突破,深刻揭示出文帝因素所产生的作用,但在刘安谋反事件的认识上,王船山则仍完全局限于正史化的认识。从根本上看,王船山在淮南子学中所体现出的正史化立场,与明清时期成熟化的皇权政治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的学者在历史评论中普遍坚持体现皇权意志的正史立场,将其作为史论言说的潜在预设。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大家,王船山也无法逃脱这种历史的局限。
第三,在对淮南王刘长、刘安与《淮南子》的论述中,王船山作为儒家学者的本质内涵得到充分显示,而儒学化的思想诠释特点在其淮南子学研究中也始终有着突出体现。王船山一生以儒学为归宗,追求“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境界,力图“借解释经书并结合时代创造一套别开生面的赋有哲理批判精神的新经学理论”[44],在儒家经学史研究上成就卓著。这种经学为本的儒学思想内涵对王船山的史论著作影响极为深刻,成为其衡定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价值核心及标准。王船山在其淮南子学研究中便从多个方面体现出儒学化的评论特点:
1.阐扬儒学化的君道观念
王船山在论及文帝在刘长谋反事件中的作用时,深入阐发《周易》“谦”的义理,提出:“君子而后有终,非君子而谦,未有能终者也”[45]的核心观点,进而认为:
君子之谦,诚也。虽帝王不能不下邱民以守位,虽圣人不能不下刍荛以取善。理之诚然者,殚心于此,而诚致之天下。见为谦而非有谦也,而后可以有终。[46]
在王船山看来,文帝对刘长这位兄弟诸侯王,主要是以权谋化的黄老之术来对待,根本上缺乏君道之“诚”,甚至存在“以欲翕固张之术,处于谦以利用其忍”[47]的险恶政治用心,试图在政治上以权术方式解决刘长的淮南国存在问题。出于这种儒学化的思想认识,王船山对文帝的政治行为进行批评指责,认为“吴、楚、淮南闻斯语而歆动其妄心,则虽欲扑之而不得”的政治根源就在于后者,因此文帝在政治上对刘长的谋反行为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www.chuimin.cn)
2.强调儒学化的君臣观念
王船山对淮南王刘长、刘安父子的谋反事件,也始终强调儒家礼法观念下的君臣伦理,认为文帝对骄纵的刘长,武帝对心存不轨的刘安,都必须以礼、法进行教化和管控,使其服从于封建化的君臣伦理关系,在君尊臣卑、干强枝弱的皇权政治体制下存在和发展。因此,王船山认为“天子诎于情,而廷臣挫于势”,这种消极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对皇权政治的权威性存在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也是导致诸侯王不安分守己的重要原因。
3.主张儒学化的亲亲观念
王船山在论及刘长谋反事件时,对贾谊以白公、伍子胥之事相比类,挑拨文帝与诸侯王之间宗亲关系的做法,予以严厉批评。王船山从儒家亲亲之谊出发,指出:“淮南王长之废,国法也;其子受封,亲亲之仁也”,认为“长犹然文帝之弟,安犹然文帝之从子”[48],所以文帝续封刘长四子为列侯的做法是正确的,完全符合儒家对血亲伦理的政治化要求。反之,贾谊之言则破坏了这种血亲伦理,使皇族内部关系变得冷酷无情,由此,王船山斥责贾谊为人“刻薄寡恩,不可掩矣”。
4.坚持儒学化的思想本位
王船山在对淮南王刘长、刘安与《淮南子》的历史评论中,始终凸显和坚持儒家本位的思想立场,对黄老之术、老子之学表示反对和批评。王船山在论及文帝与刘长关系时,认为:“黄、老之术,离诚而用伪久矣”[49],批评文帝以黄老之术处理刘长问题;在论及刘安时,也认为:“安固黄、老之徒,畏其所崇尚而轻儒耳”[50],批评刘安对儒学的轻视,指责其之所以会谋反,与其信从黄老之权术密不可分;在论及《淮南子》时,认为其“原本老氏之言”,而“夫老氏者,教人以出于吉凶生死之外,而不知其与凶为徒也。读刘安之书,可以鉴矣”,也即是说,《淮南子》一书在思想上并没有对刘安起到积极的影响,相反,却反映出刘安深受老子之学的消极作用,最终怀权谋不臣之心而陷于谋反泥潭,还是“与凶为徒”了。从中可见,王船山对淮南子学的研究,具有根本的儒学化立场,这使其在历史评论中表现出尊儒抑道的思想倾向。王船山曾言:“夫师老庄以应天下,吾闻之汉文景矣。其终远于圣人之治而不能合者,老庄之乱也”[51],由此亦可知,其对淮南子学研究所体现出的贬斥道家的思想主张,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儒家政治理念的高度认同和推崇。
正因为王船山的淮南子学研究,在明末清初的特殊历史时期,体现出史论化、正史化、儒学化的理论特点,所以在淮南子学史上,自然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对这一时期淮南子学的发展情况有所重要反映,成为中国古代淮南子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且,王船山对淮南王刘长、刘安与《淮南子》的历史认识,随其史论著作的广泛流传,对后世学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首先,曾国藩对“淮南子学”的研究,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清代乾嘉朴学的时代特色,坚持重实证、贵考据的文献校理的研究方式。可见,曾国藩在古文写作上是以“洁”为美,这成为其审视《淮南子》文辞的重要标准。最后,作为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曾国藩身兼学者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因而其对《淮南子》的研究也体现出儒家化、政治化的历史特点。咸丰十年时,曾国藩对《淮南子》的研读和评议对此就有着充分反映。......
2023-11-16
而其“淮南子学”研究恰处于秦汉迄宋元之间的“因袭时期”。萧公权这种通史视野的政治思想史认识,让其较同时期的“淮南子学”研究者更具优势,在“大思想史”的俯瞰中能更好地揭示出《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根本性质、内在特点及历史影响。也正是对这种政治社会大势、思想大势的充分考量,萧公权方才对《淮南子》思想的汉......
2023-11-16
与文献研究的源远流长不同,日本“中国学”界对《淮南子》思想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学术发展中。就伦理思想看,南部英彦、内山俊彦等分别对《淮南子》的处世观、“报应”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30]就地理思想看,薄井俊二对《淮南子·地形》中地理学思想有所关注和研究。......
2023-11-16
作为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对《淮南子》的学派认识,主要持“杂家”说,但也指出后者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家因素较多。以上两次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界定,都处于民国时期,且均在抗战之际。熊氏这两次对《淮南子》的学派定位,既体现其所秉持的“杂家”认识,又突显出其对《淮南子》学术价值的贬低态度。在民国以来的现代学者中,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认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23-11-16
在现代“淮南子学史”上,萧公权对《淮南子》研究作出的“学术范式”意义的促进和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对后世学者要更有影响力。在萧公权《淮南子》研究中,虽然学术成就是主要的方面,值得充分肯定,但是也需指出,因主客观条件的历史制约,萧公权对《淮南子》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实际上,萧公权这种认识并不符合《淮南子》思想的实际情形。......
2023-11-16
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萧公权着重从思想特点出发,指出《淮南子》是“一书之中众说兼采”的“杂家”,其实质是具有杂家化特点的汉代黄老,而这种杂家化倾向既表现在思想内涵上,也反映在著述体例上。换言之,在萧公权看来,“黄老”是《淮南子》的思想根本,“杂家”则是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
2023-11-16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