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技术伦理:尊重爱护自然的基本理念

《淮南子》技术伦理:尊重爱护自然的基本理念

【摘要】:与此相反,《淮南子》提出人类对技术的使用应与自然生态相适应,力求发挥技术的积极功用,既使人类得其所需,又能维护自然系统的平衡发展。正是出于这种反思,《淮南子》始终坚持以“道”驭“技”、“人”“技”合一的根本主张,在技术哲学中赋予价值理性以显著的优先地位,促使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与“技”的和谐发展,让技术的工具价值和人类的自由幸福高度统一起来。

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演变,根本作用就在于增强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使之能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实现更好的发展状态。但是,人类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对自然界所施加的影响并非总是有益的,而是经常伴随着对自然生态的过度消耗,甚至破坏。“逮至衰世,镌山石,金玉,擿蚌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刳胎杀夭,麒麟不游,覆巢毁卵,凤凰不翔,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粪田而种谷,掘地而井饮,疏川而为利,筑城而为固,拘兽以为畜,则阴阳缪戾,四时失叙,雷霆毁折,雹霰降虐,氛雾霜雪不霁,而万物燋夭”[59],在《淮南子》看来,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状态的同时,也可能破坏原本良好有序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之陷于严重混乱之中。与此相反,《淮南子》提出人类对技术的使用应与自然生态相适应,力求发挥技术的积极功用,既使人类得其所需,又能维护自然系统的平衡发展。“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罘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60],《淮南子》主张人类使用技术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时,应该节制有“道”,不论是狩猎、捕鱼,还是伐木、农耕,都要以确保自然生态的恢复发展为前提,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而是表现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伦理诉求。

不仅如此,《淮南子》还接受阴阳家的“时序政治观”,在《时则》中试图将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与自然的四季变化结合起来对待,按月进行设计和规范,建立起一套严格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如:“(季春之月)命五库,令百工,审金铁、皮革、筋角、箭簳、脂胶、丹漆,无有不良”[61],“(季秋之月)霜始降,百工休”[62],“(孟冬之月)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案度程,坚致为上;工事苦慢,作为淫巧,必行其罪”[63],“(仲冬之月)罢官之无事、器之无用者,涂阙庭门闾,筑囹圄,所以助天地之闭”[64]。而且,在这种国家化的技术机制中,《淮南子》也表现出浓厚的生态保护色彩,要求适时约束人们的各种技术活动:“禁伐木。母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薶骴”[65],“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功”[66],“毋兴土功,毋伐大树”[67]。(www.chuimin.cn)

对“技”“德”关系的这种多维度反思,深刻反映出《淮南子》技术哲学所具有的价值理性优先的人文主义内涵及精神。“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弩”[68],在《淮南子》看来,人们在使用技术以改善自身生存状态的同时,不应忘记回返“技术”本身去思考:技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其价值理性又何在?任何技术的创造和使用,不应脱离为“人”而用,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人”在高度工具化的用“技”过程中,又易于因为技术的日益发达,而不断扩张性地满足自身的欲望,以致最终造成“人”对于“技”的过度滥用和依赖。这种“人”为“技”役的畸形发展,势必让“人”“技”两伤,以“技”的工具性扭曲人性,以“人”的异化改变“技”的积极趋向,使“人”“技”陷于难以调节的背离冲突中,从根本上破坏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正是出于这种反思,《淮南子》始终坚持以“道”驭“技”、“人”“技”合一的根本主张,在技术哲学中赋予价值理性以显著的优先地位,促使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与“技”的和谐发展,让技术的工具价值和人类的自由幸福高度统一起来。毫不夸张地说,《淮南子》对技术发展所作的伦理思考,对现代人类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因为它“不仅为现代人规范自己的技术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价值维度,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而人们也只有重新认识“自己的利益追求与系统成员的利益以及系统整体的利益”[69]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构建起一种具有积极价值内涵的社会性的技术关系,实现自身和社会的理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