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技术与政治的互动:《淮南子》思想史述

技术与政治的互动:《淮南子》思想史述

【摘要】:《淮南子》认为,与农业生产相比,手工技术的发展只能位居其次,因此“利民”应以“农”为本,而统治者的治国要务就是重视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以此解决民众的衣食温饱,使其处于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淮南子》这种“重农”思想,与汉初以来的“黄老”政治精神相一致。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54],《淮南子》在政治上坚持“民本”理念,将“利民”视为技术发展的根本标准。《淮南子》认为,与农业生产相比,手工技术的发展只能位居其次,因此“利民”应以“农”为本,而统治者的治国要务就是重视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以此解决民众的衣食温饱,使其处于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淮南子》这种“重农”思想,与汉初以来的“黄老”政治精神相一致。也正基于此,《淮南子》明确指出:“夫雕琢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废,女工伤,则饥之本而寒之原也”[55],要求统治者对技术发展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过度追求器物制造上的繁饰华美之“技”,从而减少其对社会劳动力的占用和消耗,牢固确保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重农业、轻手工技艺的态度,被《淮南子》充分反映在“帝王之道”和“治国之道”上。一方面,《淮南子》认为:“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绤绮绣,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56],要求统治者在日常生活中,节制“嗜欲”,不以体现繁饰之“技”的“宫室衣锦绣”为急务,去除“无用之功”[57],减轻民众的生存负担;另一方面,《淮南子》也将这种技术思想反映到治国上,明确主张:“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反对“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认为:“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58],将繁饰之“技”看作“乱国”之治的外在表现。《淮南子》对技术伦理的这种政治反思,其实际的历史影响是双重的,其中既有约束君权,以利民本的积极因素,也有制约技术发展革新,抑制用“技”者的创造性的消极因素。长远来看,《淮南子》所反映出的“农”本“技”末的政治理念,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技术发展环境,对中国古代技术的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作用。(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