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前期的齐国史上,桓公得位不易,经由激烈的权位斗争后,方才获得君主之位。换言之,如无齐桓公自身内在的忧勤意识和事功志愿,齐国政治日后也无法实现管仲为相、变法强国的积极发展,更遑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5]的历史兴盛。基于此,在《淮南子》看来,“故事周于世则功成,务合于时则名立”[9],齐国政治之所以在春秋前期崛起和兴盛,这与桓公自身英明杰出的政治见识及才干密不可分。......
2023-11-16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54],《淮南子》在政治上坚持“民本”理念,将“利民”视为技术发展的根本标准。《淮南子》认为,与农业生产相比,手工技术的发展只能位居其次,因此“利民”应以“农”为本,而统治者的治国要务就是重视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以此解决民众的衣食温饱,使其处于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淮南子》这种“重农”思想,与汉初以来的“黄老”政治精神相一致。也正基于此,《淮南子》明确指出:“夫雕琢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废,女工伤,则饥之本而寒之原也”[55],要求统治者对技术发展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过度追求器物制造上的繁饰华美之“技”,从而减少其对社会劳动力的占用和消耗,牢固确保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重农业、轻手工技艺的态度,被《淮南子》充分反映在“帝王之道”和“治国之道”上。一方面,《淮南子》认为:“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绤绮绣,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56],要求统治者在日常生活中,节制“嗜欲”,不以体现繁饰之“技”的“宫室衣锦绣”为急务,去除“无用之功”[57],减轻民众的生存负担;另一方面,《淮南子》也将这种技术思想反映到治国上,明确主张:“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反对“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认为:“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58],将繁饰之“技”看作“乱国”之治的外在表现。《淮南子》对技术伦理的这种政治反思,其实际的历史影响是双重的,其中既有约束君权,以利民本的积极因素,也有制约技术发展革新,抑制用“技”者的创造性的消极因素。长远来看,《淮南子》所反映出的“农”本“技”末的政治理念,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技术发展环境,对中国古代技术的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作用。(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在春秋前期的齐国史上,桓公得位不易,经由激烈的权位斗争后,方才获得君主之位。换言之,如无齐桓公自身内在的忧勤意识和事功志愿,齐国政治日后也无法实现管仲为相、变法强国的积极发展,更遑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5]的历史兴盛。基于此,在《淮南子》看来,“故事周于世则功成,务合于时则名立”[9],齐国政治之所以在春秋前期崛起和兴盛,这与桓公自身英明杰出的政治见识及才干密不可分。......
2023-11-16
《淮南子》认为商鞅政治实践的本质局限之二是其“不德”性,而这种不德性决定了商鞅以来的秦政发展难逃残虐广大民众的治政困境。历史来看,也确如《淮南子》所论,商鞅以来的秦政发展“重视法治而轻视德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的一个警鉴”[25],其反面教训意义极为深刻。《淮南子》对商鞅的这两大政治批判,实质而言,也是对战国以来秦政发展现实的批判,在其看来,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极为密切、不可分割。......
2023-11-16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相反,熊氏对《淮南子》中蕴含的“法”思想,十分重视和肯定,认为其承续了晚周以来的“法家正宗”,对专制君主的政治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表现出积极的历史进步性。熊氏在推崇《淮南子》之“法”的同时,实际上又重申了对后者自身思想价值的贬低态度。但是,《淮南子》却对属于“法家正宗”的“民主论派之说”有着历史留存和反映,这是其极为可贵之价值。熊氏对《淮南子》中“法”思想的积极肯定,究其根本......
2023-11-16
萧公权着重从思想特点出发,指出《淮南子》是“一书之中众说兼采”的“杂家”,其实质是具有杂家化特点的汉代黄老,而这种杂家化倾向既表现在思想内涵上,也反映在著述体例上。换言之,在萧公权看来,“黄老”是《淮南子》的思想根本,“杂家”则是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
2023-11-16
作为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对《淮南子》的学派认识,主要持“杂家”说,但也指出后者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家因素较多。以上两次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界定,都处于民国时期,且均在抗战之际。熊氏这两次对《淮南子》的学派定位,既体现其所秉持的“杂家”认识,又突显出其对《淮南子》学术价值的贬低态度。在民国以来的现代学者中,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认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23-11-16
而其“淮南子学”研究恰处于秦汉迄宋元之间的“因袭时期”。萧公权这种通史视野的政治思想史认识,让其较同时期的“淮南子学”研究者更具优势,在“大思想史”的俯瞰中能更好地揭示出《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根本性质、内在特点及历史影响。也正是对这种政治社会大势、思想大势的充分考量,萧公权方才对《淮南子》思想的汉......
2023-11-16
对老、庄这种内含反智倾向的技术哲学,《淮南子》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认同。《淮南子》虽然对技术发展消极影响人性的一面采取批判态度,但并没有以偏概全,完全否定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极效用,而是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理性指出:“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耰锄,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充分肯定技术发展所具有的进步意义。......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