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在哲学上强调“无为”之“道”,认为人类的一切“有为”实践都应与之相适应,对“技”而言,亦是如此。由此而言,《淮南子》所主张的以“道”通“技”、以“道”驭“技”,实质是一种道家式的“道”本“技”末观,其技术思想的基本立场是“道”重“技”轻。......
2023-11-16
在技术哲学上,《淮南子》不仅认为“道”是根本,反对“释大道而任小数”,而且着眼于“技”之客体因素,对人们在技术中所用之“器”,也进行相应的探讨。任何技术既离不开用“技”者的主体因素,受其知识、经验及能力的内在影响,也无法离开现实中物质化的工具器械作为中介,以此实现“人”“技”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器”实际就成为人们技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对“技”的理想实现发挥其独有的重要影响。
《淮南子》认为,人们制造“器”的过程中需对材质的属性特点准确把握,“巧冶不能铸木,巧工不能斫金者,形性然也”[21],“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只有在实践中因物之“形性”,根据材质特点来制造和使用工具,才能让“技”用之“器”发挥出应有功效,使其“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22]。因此,《淮南子》指出:“故剑工惑剑之似莫邪者,唯欧冶能名其种;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23],认为唯有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才能正确识别“器”材,以之成功造“器”。《淮南子》这种对“器”的客观认知,一方面反映出“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要求用“技”者对“器”的选材制造符合自然物质的客观规律,而非相反,“故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铄也”[24];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用“技”者能动性的积极肯定,认为人们通过了解和把握事物的属性特点,对其展开合目的性的有效的改造使用,“埏埴而为器,窬木而为舟,铄铁而为刃,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25]。
尽管《淮南子》认为“器”的存在是“技”得以施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如就“技”的最终实现而言,“器”还是不如“技”重要。“故射者非矢不中也,学射者不治矢也;御者非辔不行,学御者不为辔也”[26],也就是说,工具器械任何时候都无法取代和超越技能本身,而技能又是决定于用“技”者的主体作用,故而《淮南子》在这里将“技”的主体因素放在首要地位来看待。之所以如此,《淮南子》形象指出:“故剞劂销锯陈,非良工不能以制木;炉橐埵坊设,非巧冶不能以冶金。屠牛吐一朝解九牛,而刀可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则?游乎众虚之间”[27],在这种技术使用的“众虚之间”,所隐含的用“技”之道就是:“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而其中所以为“巧”之处,又是“莫与物为际者,父不能以教子”,“兄不能以喻弟”[28],凝聚着用“技”者的主体之“神”“意”,是其种种知识、经验、感悟和能力的综合产物。也正因此,《淮南子》强调“技”比之于“器”,要更为重要,也更具有优先性,“淳均之剑不可爱也,而欧冶之巧可贵也”,“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之巧”[29],其根本缘由就在于“技”是活的,“器”是死的,而且“技”体现出的是“可为”之“法”。这决定着一切“器”最终只能是为人所造、所用,而不是人为“器”所限。(www.chuimin.cn)
如果说“技”承载的是“道”,那么或许也可说,“器”的物质化存在承载着“技”的主体实践,“器”虽有其自然之“形性”,但这种物性在决定人们对“器”的制造使用的同时,也为其主体的能动性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只要用“技”者善于寻找和把握自然规律之“道”,使“器”与“技”之间形成一致,便能实现“技”的极致展现。《淮南子》在“技”“器”关系上的认识,充分体现出道家“自然”“因循”的思想内涵,这种技术哲学虽能突显出人们在技术实践中可贵的主体作用,但不可避免地也会造成内在的轻“器”意识。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淮南子》在哲学上强调“无为”之“道”,认为人类的一切“有为”实践都应与之相适应,对“技”而言,亦是如此。由此而言,《淮南子》所主张的以“道”通“技”、以“道”驭“技”,实质是一种道家式的“道”本“技”末观,其技术思想的基本立场是“道”重“技”轻。......
2023-11-16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而其“淮南子学”研究恰处于秦汉迄宋元之间的“因袭时期”。萧公权这种通史视野的政治思想史认识,让其较同时期的“淮南子学”研究者更具优势,在“大思想史”的俯瞰中能更好地揭示出《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根本性质、内在特点及历史影响。也正是对这种政治社会大势、思想大势的充分考量,萧公权方才对《淮南子》思想的汉......
2023-11-16
《淮南子》之所以蕴含丰富的学习思想,这与其深受先秦诸子学说的历史影响密不可分,而其中尤以道、儒家思想为要。但道家和儒家对《淮南子》学习观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现为《淮南子》一方面深刻表现出道家以学求道、重道轻智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却又对儒家尊师重教、贵学重智的思想认识有着具体反映。《淮南子》同样认为学者之本在求“道”,而非治“学”。二则儒家“尊师重教”的主张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这也是齐桓公善于用贤的高明之处。但也需看到,除黄老外,《淮南子》论齐桓公“举贤”时,其“立功”之说也显露出法家“尚功”思想的内在影响。在《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中,儒家的深刻影响,并非在“举贤”,而是体现在桓公之政的正义基础上。在治身方面,《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充分散发出浓厚的道家气息。但在《淮南子》看来,齐桓公晚年所行却与之相反。......
2023-11-16
在《读书录》中,曾国藩主要对《淮南子》进行文献学路径的研究和探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文本校勘,主要有两则。曾国藩认为,《泰族训》是对《淮南子》中“群道众妙”的“聚萃”,因此在全书中具有总结性的作用。曾国藩对以上几篇特点及要旨的具体揭示,都很有针对性,可以看出,曾氏对《淮南子》的理解把握深透而切实。......
2023-11-16
但与前者相比,《淮南子》的治道革新精神要更为突出,其现实指向性也更为明确。《淮南子》认为商鞅及秦政发展的这种治道积弊,必须得到西汉统治阶层的有力革新,而这也正是汉政避免重蹈“商鞅之法亡秦”的根本途径。《淮南子》对商鞅的批判性反思,也主要是服从于这一根本问题的现实解决。......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