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人、水关系上,《淮南子》强调“因”而治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顺应“水之性”,能“以水为资”,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积极影响,形成水为人用、人水相谐的理想状态。应该说,这种在水思想上对“因”的重视,在《淮南子》而言,并非偶然。......
2023-11-16
首先,《淮南子》认为,水的产生与阴、阳之气密不可分。“积阴之寒气为水”[6],“阳气为火,阴气为水”[7],在《淮南子》看来,水资源之所以会出现,根本上是因为万物形成于阴、阳之气的自然运动中,“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手徵忽怳不能览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8],换言之,如果没有阴阳之气各自的独特作用,水与火,都无法产生。正是由于“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所以在现实中才会出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9]的自然现象。
其次,《淮南子》认为,水在自然条件下具有六种基本特点:一是水性湿润,“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10],“粟得水湿而热,甑得火而液”[11],“火之得燥,水之得湿,浸而益大”[12];二是水必低流,“火上荨,水下流”[13],“水下流而广大”[14],“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15],相反,“地平则水不流”[16]。而且,“夫地势水东流”[17],“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8],由于现实的地势条件对水的自然流向产生决定作用,所以最终结果必然是“水出于山而入于海”[19]。“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20],对水的这种自然流向,人们无法简单凭借主观意志来改变;三是水分清、浊,“水定则清正,动则失平”[21],“清之为明,杯水见眸子;浊之为暗,河水不见太山”[22],“水浊则鱼噞”[23];四是水能灭火,因为水湿火燥,所以“水火相憎”,“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涸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榼盆盎而以灌之,其灭可立而待也”[24];五是水有甘苦,且能调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25],“鼓不与于五音,而为五音主;水不与于五味,而为五味调”[26],也就是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不仅存在着甘甜与苦涩之分,而且还具有调和“五味”的独特作用;六是水能成冰,“寒凝水”,“大寒地坼水凝”[27],“水始冰。地始冻”[28],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水会从液态凝结为固态之冰。从中可见,对水而言,《淮南子》有着具体而深入的自然认识,可谓熟知水“性”,而这也成为其思考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理论基础。(www.chuimin.cn)
最后,《淮南子》认为,“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29],水作为自然资源,具有滋养万物的实际效用,是各种动植物自然生存的必要条件与理想环境,“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蛟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30],“水广大者鱼大”,“今曰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31],“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32],“竹以水生,不可以得水”[33],“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34]。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总之,在人、水关系上,《淮南子》强调“因”而治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顺应“水之性”,能“以水为资”,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积极影响,形成水为人用、人水相谐的理想状态。应该说,这种在水思想上对“因”的重视,在《淮南子》而言,并非偶然。......
2023-11-16
正是基于老、庄这种独特的水思想,对于水的认识,《淮南子》并未局限于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层面,而是立足道家思想,主张法“水”,赋予“水”特殊的哲理内涵。其一,从哲学上看,《淮南子》承继老、庄思想,坚持大“道”如水的核心观点,并有所发挥。就此而言,在道家水思想的演变中,可谓老子开其源,庄子、《淮南子》承其流,共同促成道家重“道”贵“水”的历史传统。......
2023-11-16
唯实论者其实还是停留在古代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上,他们认为共相独立于个别事物,是独立于思维的、实在的理念。[21]笛卡尔哲学的突出贡献就是为主体论形而上学找到了真正属于自身的立足点,这就是他在自己的所谓“第一哲学”中所确立的心灵实体——“我思”。......
2023-11-20
《淮南子》一书产生于西汉景、武之际,是以“辩博善为文辞”著称的淮南王刘安所编撰,该书的作者实际上并非仅是刘安自己,而是包括其门下的若干宾客在内。《淮南子》受先秦老庄影响,惯常以“技”喻“道”,以“技”论“道”,这促使其形成具有浓郁道家气质的技术哲学,极大丰富了汉代技术思想的历史内涵。......
2023-11-16
[48]二则《淮南子》在《人间》中论李斯时,所提及禹、契、后稷之语,直接溯源于孟子。《淮南子》论及李斯时,对“尚贤”思想的重视,除主要受儒家熏染外,也受到黄老、墨家的一定影响。尤需指出,《淮南子》论李斯,在充分表现儒家“德治”与“尚贤”思想的基础上,还进而有所发展和丰富,提出自己别具新意的“阴德”论和“治乱”说。......
2023-11-16
论残疾残疾之人多半是和造物扯平了的,因为造物固然待他们不仁,他们对造物也同样地不良。因此最好不要把残疾认为一种标记或证据,而应当把它当作一种原因,这种原因是很少不引起相当的效果的。因此所有的残疾之人都是非常勇敢的。残疾在人心中也常引起勤勉,尤其是这一种,就是勤于窥伺并观察别人底弱点,以便能有报复别人的材料。在一般残疾之人,上述的理由也是真的。......
2024-09-21
由此可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水能发挥积极而有益的作用。二则在社会发展中,严重的水患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为剧烈的消极影响,破坏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种水患,在《淮南子》看来,虽然基于特定的战争目的,并非时常之举,但同样会对人们的现实生存产生显著的破坏性影响。总之,对于“水”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淮南子》的认识具体而深刻。......
2023-11-16
《淮南子》与《管子》对“用林”的深入认识,反映出二者已将山林资源完全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要求人们能充分发掘利用山林资源的社会价值,使之满足自身的各种生活所需。要之,《淮南子》与《管子》都具有丰富的林业思想,而且二者之间还有着颇多的共识之处。《淮南子》与《管子》都极为重视山林资源的存在和发展,也都十分强调人类在其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及影响。......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