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与《法言》的学习条件:明师的重要性

《淮南子》与《法言》的学习条件:明师的重要性

【摘要】:对学必有“师”的重视,《法言》更甚于前者。显而易见,在学习条件上,《法言》充分表现出儒家“重教贵师”的文化传统,对“师”之于学习者的独特作用及影响,有着比《淮南子》更为深刻的认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子》与《法言》都很重视统治者的学习实践。

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20],《淮南子》认为获得“明师”的教导,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即使如孔子之贤者,也必须“学鼓琴于师襄”,才能“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21],因此对普通的学习者而言,更是如此。而且学习者还应“尊师”,“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22]。对学必有“师”的重视,《法言》更甚于前者。“务学不如务求师”,《法言》将“求师”视为学习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着重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23],认为良师能对学习者的人格起到重要的形塑作用。《法言》还结合具体的学习实践,强调:“师之贵也,知大知也”[24],因此“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25]。基于种认识,《法言》提出:“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26],将尊崇己师看作是学习者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显而易见,在学习条件上,《法言》充分表现出儒家“重教贵师”的文化传统,对“师”之于学习者的独特作用及影响,有着比《淮南子》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子》与《法言》都很重视统治者的学习实践。“文王智而好问,故圣”[27],《淮南子》对文王不耻下问、善于学习的精神极为赞赏,甚至视其为“圣王”政治的重要内涵之一,认为“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28]。《法言》更是明确主张:“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29],指出历史上的圣贤君主大都具有重学、勤学的精神。(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