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学习观上,《淮南子》与《法言》具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需看到二者之间的思想差异更为显著。由此,《法言》提出“铸人”之说。其二,从学习内容而言,《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一定差异。《淮南子》主张人们应以《诗》《书》为本,“六艺”为学。显然,《淮南子》说的“圣人之学”绝非儒家所指,与《法言》截然有别。同《淮南子》相较,《法言》还表现出“学无止境”的可贵精神。......
2023-11-16
“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20],《淮南子》认为获得“明师”的教导,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即使如孔子之贤者,也必须“学鼓琴于师襄”,才能“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21],因此对普通的学习者而言,更是如此。而且学习者还应“尊师”,“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22]。对学必有“师”的重视,《法言》更甚于前者。“务学不如务求师”,《法言》将“求师”视为学习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着重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23],认为良师能对学习者的人格起到重要的形塑作用。《法言》还结合具体的学习实践,强调:“师之贵也,知大知也”[24],因此“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25]。基于种认识,《法言》提出:“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26],将尊崇己师看作是学习者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显而易见,在学习条件上,《法言》充分表现出儒家“重教贵师”的文化传统,对“师”之于学习者的独特作用及影响,有着比《淮南子》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子》与《法言》都很重视统治者的学习实践。“文王智而好问,故圣”[27],《淮南子》对文王不耻下问、善于学习的精神极为赞赏,甚至视其为“圣王”政治的重要内涵之一,认为“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28]。《法言》更是明确主张:“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29],指出历史上的圣贤君主大都具有重学、勤学的精神。(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虽然在学习观上,《淮南子》与《法言》具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需看到二者之间的思想差异更为显著。由此,《法言》提出“铸人”之说。其二,从学习内容而言,《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一定差异。《淮南子》主张人们应以《诗》《书》为本,“六艺”为学。显然,《淮南子》说的“圣人之学”绝非儒家所指,与《法言》截然有别。同《淮南子》相较,《法言》还表现出“学无止境”的可贵精神。......
2023-11-16
《淮南子》认为,如君主之贵,仍需“心知规而师傅谕导”,似孔子之贤,也要“学鼓琴于师襄”,方能“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23]。《淮南子》甚至认为“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24]。[25]正因为如此,《淮南子》强调:“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认为只有得到名师指点,学习者才能“励节亢高,以绝世俗”[26]。如果说“明师”是学习者良好的外部条件,那么淡泊宁静、珍惜时间则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
2023-11-16
耶稣会士欲使晚明归化于福音,向中国人陈述关于人的理解,同样是必然之举。基督教关于人的教义,虽然主要是通过对天主与人之间的创造与被创造关系的说明来展开的,但是面对异教徒的中国人时,实不宜直接由此切入。利玛窦据此现实人生的苦难感叹而作出的处理是:现世者,吾所侨寓,非长久居也。吾本家室,不在今世,在后世;不在人,在天。这个“私意邪道”,便是佛教的后世论所建基于其上的转世投胎的轮回学说。......
2024-01-09
作为服装设计师,必须学会计算成本,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才会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大的利润。因此,服装材料在服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服装成本构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应该知道,节约了材料的费用就是降低了成本。(四)成本核算表的设计在毕业设计的成本核算中,主要是针对所需物料的费用以及加工的费用。......
2023-06-22
因此,佛教面对天主教的率直而不留余地的批判,欲作出回应,无疑首先要在世界的真相与灵魂的归宿这两个问题上,来与天主教针锋相对。由此而论,袾宏依佛经而指责天主教的天主观念,显然是无意义的,更何况佛教之三界与诸天说,本身就是无稽之谈。换言之,在袾宏看来,天主便等同于儒家的太极,其本质乃是儒家强调的“天理”。......
2024-01-09
1949年冬,基于历史的原因,明诚中学部分师生迁往台湾。上午7点多便已出发,抵达成都时已近下午2点,几个小时的旅途劳顿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疲倦感。台湾高雄明诚中学寻根之旅台湾高雄明诚中学寻根之旅第二天一早,二人向苏处长道别后,便搭上了成渝大巴前往重庆。血浓于水,正是“明诚精神”永远闪耀的夺目光辉将两所远隔万里的学校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2023-08-31
很显然,《淮南子》这种对待林业发展的自然主义精神,与《管子》务实求用的林业思想极为不同,《管子》虽然也具有自然生态的林业意识,但其中所蕴含的道家人文主义气息远不如《淮南子》突出。究其实质而言,根本在于《管子》对林业发展的认识始终是功利主义的,因此《管子》所措意的主要是山林资源的经济转化和利用,而非对林业本身进行道家式自然主义的人文诠释。......
2023-11-16
而尤为糟糕的是,晚明的佛教不仅不足以承担救世的责任,其本身尚存在着严重的危机。明季佛教,本处于衰微之中。但是几位大德的崛起,并不足以挽救日益衰颓着的佛教。当然,佛门中的高僧大德,毕竟不只是满足于痛斥禅道僭滥,而且也努力着去改造佛教。因而,佛典与儒经,所论固有偏重,但尽可互释。对佛儒的社会功能作这样的切入分析,或符合于释家救世之法,但相悖于儒家的立场则是无疑的。......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