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与《管子》对“用林”的深入认识,反映出二者已将山林资源完全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要求人们能充分发掘利用山林资源的社会价值,使之满足自身的各种生活所需。要之,《淮南子》与《管子》都具有丰富的林业思想,而且二者之间还有着颇多的共识之处。《淮南子》与《管子》都极为重视山林资源的存在和发展,也都十分强调人类在其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及影响。......
2023-11-16
《淮南子》重视山林资源的管理,要求统治者能从治国的高度出发,对林业的现实发展进行具体规划,组织农业劳动者适宜的开展林木种植活动,丰富和满足后者的生存所需,“(人君者)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57]。还特别主张统治者应以“阴阳”为“制度”,按照一年中的时节变化,合理安排林业的发展事宜,使农业劳动者适时栽种不同种类的林木,实现“养长化育,万物蕃昌,以成五谷,以实封疆”[58]的理想发展。而且,《淮南子》提出以“野虞”为主的基层农业官员,也必须积极介入和指导林业的发展和管理,“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勿令害谷”[59]。
与《淮南子》相比,《管子》在林业发展中更注重以“法”管“林”。《管子》很强调林业发展的时节性,要求统治者严令禁止不以“时”取用山林资源的行为,认为:“薮泽以时禁发之”[60],“毋征薮泽,以时禁发之”[61],“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山林梁泽以时禁发,而不正也”[62],“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明确将“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视为“明主”所必行的“四禁”之一。《管子》在论及因确保矿产在内的山林资源不受破坏而“封山”时,甚至提出:“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63],要求统治者对犯法违禁者严加惩处。(www.chuimin.cn)
除严格法令外,《管子》还要求统治者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物质刺激为手段,鼓励农业劳动者积极从事林木种植,“民之能树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64]。对政府机构、官员的林业管理作用,《管子》比《淮南子》提及更多,也更为突出。“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65],《管子》要求“虞师”严格管理林业发展事务,不仅要坚持“时”禁,而且要制定防火法令,确保林业发展的安全管理,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因为“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管子》提出统治者应设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66],以此加强林业的现实管理。《管子》中还提到其他与林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官,如管理伐木的“工尹”,“工尹伐材用,毋于三时,群材乃植,而造器定冬”[67],以及负责“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的“司空”,负责“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的“由田”(即司田),负责“观树蓺,简六畜”的“乡师”和负责“刻镂文采”的“工师”[68]。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淮南子》与《管子》对“用林”的深入认识,反映出二者已将山林资源完全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要求人们能充分发掘利用山林资源的社会价值,使之满足自身的各种生活所需。要之,《淮南子》与《管子》都具有丰富的林业思想,而且二者之间还有着颇多的共识之处。《淮南子》与《管子》都极为重视山林资源的存在和发展,也都十分强调人类在其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及影响。......
2023-11-16
《淮南子》与《管子》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反映突出,而且在生态思想方面也都有着丰富内涵,特别是对农林业的现实发展,均表现出各自独到深刻的理论认识。作为《淮南子》与《管子》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山林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以及林业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密切关联,都需得到更为充分的研讨。......
2023-11-16
同《管子》迥异,“自然”在《淮南子》中具有显著影响,成为其农业生态观最为重要的标志词。《淮南子》始终以黄老思想为本位,形成整体化的道家农业生态观;与之相比,黄老思想在《管子》中并非本位,法家、轻重家对其农业思想也有显著影响,因此《管子》农业生态观的道家化程度要逊色于前者。......
2023-11-16
《淮南子》的作者们熟知《管子》一书,对后者农林思想中的“三才”理论绝不陌生,因此不论是从林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还是着眼于林业思想的承继,《淮南子》对《管子》的“三才”理论都有所重视,并进而给予时代性的汲取和融会。......
2023-11-16
从黄老立场出发,《淮南子》承继《管子》对农业生产之“道”的重视,更为凸显“体道”思想,追求农业生态的理想发展。立足黄老思想,《淮南子》承继《管子》的“三度”农业生态观,更为彰显“自然”思想,力求天人和谐的农业发展。坚持黄老本位,《淮南子》承继《管子》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更为体现“无为”思想,探求理性发展的农业之路。......
2023-11-16
“农为国本”,这既是《管子》论农的思想基础,也是其从自然生态视角反思人类农业实践的理论前提。基于这种共识,《管子》与《淮南子》在阐发各自农业思想的过程中,都对农业生产的政治性给予高度关注和论述。首先,《管子》与《淮南子》都重视农业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凸显其中“农为国本”的政治内涵。其次,《管子》与《淮南子》都认为农业发展应以民众为主体,体现统治者的促农实践,彰显其中“民为农本”的政治内涵。......
2023-11-16
《淮南子》认为商鞅政治实践的本质局限之二是其“不德”性,而这种不德性决定了商鞅以来的秦政发展难逃残虐广大民众的治政困境。历史来看,也确如《淮南子》所论,商鞅以来的秦政发展“重视法治而轻视德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的一个警鉴”[25],其反面教训意义极为深刻。《淮南子》对商鞅的这两大政治批判,实质而言,也是对战国以来秦政发展现实的批判,在其看来,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极为密切、不可分割。......
2023-11-16
《管子》认为农业生产的实际发展,虽然仰赖于“天时”“地利”,但根本上仍须“中度之人顺”[63],因为“善因天时,辨于地利”,都离不开“人和”,都需要农业劳动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综合与运用。正因为如此,《管子》主张“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也”[64],将农业劳动者在农时、地上所应发挥的主体性凸显出来。对统治者而言,《管子》认为若要仓廪丰实、国家富强,则必须能“处农必就田壄”[67],使其“力农垦草,禁止末事”[68]。......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