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淮南子》这种对自然林业之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的看法,堪称卓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秦汉时期“岩栖山居”的“森林游乐文化”[55]的历史反映,突显出其林业思想所内含的人文性。......
2023-11-16
从黄老道家出发,《淮南子》在思想上主张:“法修自然,己无所与”[37],“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38],将“自然”视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原则,认为人们在实践中应“晓自然以为智”[39],最大程度上促进“木性”的自然实现,而非相反。基于此,《淮南子》强调林木生长必须“顺天”而行,能合乎自然时节与规律。《淮南子》认为:“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40],这对于林木的自然生长,也是如此。“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41],在林业的现实发展中,人们需要对此有所深刻认识,因为一切的林木,不论种类属性、生长规律如何,其存在的外部环境都是自然的天地,所以人们在林业实践中,只有顺应“天地之道”,才能推动现实林业的良好发展。《淮南子》认为:“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因此林木种植必须遵循“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42]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顺天”以治林。这就需要人们既对林木生长的自然条件(土壤、水源等)深入认识,也需对林木生长的自然时节合理掌握,能在实践中具体对待不同种类的林木(杏树、李树、桃树、枣树、槐树和橘树等),从各个方面确保林业发展顺应“阴阳之性”,由此促使“木之性”的实现和确保。(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应该说,《淮南子》这种对自然林业之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的看法,堪称卓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秦汉时期“岩栖山居”的“森林游乐文化”[55]的历史反映,突显出其林业思想所内含的人文性。......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林业发展,不仅具有其自身的自然性,而且还易于受到现实政治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淮南子》强调统治者应制定合理政策,积极护林,适时推动林业发展。在其看来,唯有如此,统治者在林业实践上才能避免“得之不以道,用之必横”[50]的恶性发展。......
2023-11-16
“地不定,草木无所植”[31],“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32],《淮南子》认为林木生长离不开良好的水土条件,而且人们也要根据自然规律对其进行种植,因为“天地之生物有本末”,而“草木洪者为本,而杀者为末”。而且,《管子》还认为林木的生长属性决定其对“水”的高度依赖,故而水“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40]。《淮南子》与《管子》对人为种植和培育林木的认识,显示出人类在林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2023-11-16
《淮南子》与《管子》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反映突出,而且在生态思想方面也都有着丰富内涵,特别是对农林业的现实发展,均表现出各自独到深刻的理论认识。作为《淮南子》与《管子》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山林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以及林业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密切关联,都需得到更为充分的研讨。......
2023-11-16
在它的内部,大多数的发展都是辩证的;也就是说,这些发展都是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而发生的,就像正在孵化小鸡的鸡蛋,环境完全自然地给予温度和宁静;当我们充分意识到它的时候,这种发展已经变得那么的显而易见,那么的自然而然。就这个最初的界定而言,这个自我所涉及的范围只是那些已发生的顺心事的范围,只是涉及整个世界中那些完全易于处置和可以随心所欲的部分。......
2023-12-04
在《淮南子》中,有关林业发展的思考与认识虽不是核心的思想内容,但也成为《淮南子》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待自然的林业资源,《淮南子》还表现出“赏林”的人文意趣。......
2023-11-16
二则《淮南子》虽然认为人类实践能对林木生长发挥积极影响,但始终强调“因天地之自然”,“因”木性以树林,反对不顾林木生长习性,任意移植、拔高的主观化行为。与自然意识相适应,《淮南子》在林业思想上还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意识,强调“万物群生,润于草木”,认为林业环境与自然动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有机联系,这成为其生态意蕴的重要内涵。......
2023-11-16
孟子还有犬之性、牛之性等物性的表达,标示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异于他物的特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张载首先提出来的,这对范畴的提出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论说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人性作为天与人沟通的中间环节更加清晰和明确。......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