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农业发展与国家赋役需求

淮南子:农业发展与国家赋役需求

【摘要】:应该说,《淮南子》的这种认识具有历史的积极性、进步性,反映出对民众的深切怜悯之情,试图从政治思想上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促其一方面能够“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备灾防荒,赈济百姓而有所合理蓄积。

在《淮南子》看来,“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也就是说,统治者对民力的使用,必须基于现实的农业生产情况,能够“先计岁收,量民积聚”[24],否则就会造成“赋敛无度”,滥取于民而伤农的消极结果。正因为如此,《淮南子》深有感触地指出,“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如果民众不能积极地从事农业劳动,那么统治者和国家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源也就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这实际上对于广大的民众而言,不啻沉重的政治负担,“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25]由此,《淮南子》进而指出统治者在现实的农业发展中进行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26],只有基于现有的农业生产水平,在粮食储备上有所作为,统治者才能在出现灾荒之年时,对民众进行有力的赈济和帮助,让其尽可能地免于“饥寒之患”,否则,民众就难免“耕也,馁在其中矣”[27]的悲惨命运。应该说,《淮南子》的这种认识具有历史的积极性、进步性,反映出对民众的深切怜悯之情,试图从政治思想上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促其一方面能够“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备灾防荒,赈济百姓而有所合理蓄积。

总之,《淮南子》对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看到人类社会不论是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还是国家赋役,都无法脱离现实的农业发展水平及状态,因此《淮南子》认为只有统治者能够始终坚持“食者民之本也”,“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务在足用”[28]的政治理念,做到“内无暴事以离怨于百姓”,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百姓不怨,则民用可得”。(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