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认为“法”在商鞅治国思想中,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视为“治人之具也”[28],或被看作是为君者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术”。而且,《淮南子》还透彻指出,商鞅之“法”在治国上因其局限于“为治之具”,缺失本有之“义”的制约和引导,所以极易于在实践中滑向“凿五刑,为刻削”的恶性发展,仅仅成为统治者压服与严控民众的政治工具。......
2023-11-16
汉初以来的思想家,对秦政尚功利、弃仁义的历史弊端普遍持严厉批判的态度,都深刻认识到秦政发展模式所存在的法家化弊端。比前者更为深透一些,《淮南子》对秦政的极端功利化取向从商鞅时期的秦国发展溯源而论,更为注重反思秦政尚功重利传统的历史成因。《淮南子》指出:“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从社会风俗方面对秦政治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实质揭示,将崇“强力”、尚“趋利”视为秦政治发展中密不可分的两大历史特点。《淮南子》进一步指出,“商鞅之法”正是在此基础上,为满足秦孝公振兴秦国、称霸诸国的现实需求而得以形成与施用。同秦国旧有社会风俗、政治传统的这种紧密的历史对接,既使商鞅以法治国的理念在秦政发展中获得实现,也使“商鞅之法”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化取向,而且还产生出将此极端片面化推进的严重弊端。在《淮南子》看来,从商鞅以来秦政重“利”轻“义”的历史发展,是秦统治者不顾民生、蔑视民命的政治暴行的内在根因,而其充斥片面性的以法治国理念也成为秦政最终走向暴政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此意义来说,《淮南子》认为商鞅以法治国的理念及实践,根本上违背了“圣王布德施惠”于百姓的政治原则,其结果必然是“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造成君、民对立冲突的消极局面,对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破坏作用。
对商鞅代表的秦政发展,《淮南子》在批判中极为突出“治道”内涵的历史审思,这在西汉前期的思想家中颇有代表性,反映出汉代统治阶层、士人精英阶层对西汉王朝稳定良性发展的现实迫切的治道诉求。也由此,《淮南子》对商鞅政治实践中存在的重“具”轻“道”、重“君”轻“民”、重“利”轻“义”的历史弊端进行深刻省察,反复抨击其“重法而弃义”,“不知事修其本,而务治其末”的根本局限,强调:“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力图促使西汉统治者对“治之本”在秦汉剧变条件下,实现新的积极探索,“扫亡秦之失”[31],为王朝政治发展提供具有正义性内涵的坚实宏深的治道基础。(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淮南子》认为“法”在商鞅治国思想中,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视为“治人之具也”[28],或被看作是为君者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术”。而且,《淮南子》还透彻指出,商鞅之“法”在治国上因其局限于“为治之具”,缺失本有之“义”的制约和引导,所以极易于在实践中滑向“凿五刑,为刻削”的恶性发展,仅仅成为统治者压服与严控民众的政治工具。......
2023-11-16
《淮南子》认为,商鞅政治实践不仅在“法”的理念及运用上缺失积极的“治道”内涵,遮蔽了“法”应有的政治正义性,而且更要紧的是,由“法”的工具化歧用也突显出商鞅在治国上片面化重“君”轻“民”的严重局限。《淮南子》对此也有显著的思想反映。......
2023-11-16
总之,在人、水关系上,《淮南子》强调“因”而治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顺应“水之性”,能“以水为资”,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积极影响,形成水为人用、人水相谐的理想状态。应该说,这种在水思想上对“因”的重视,在《淮南子》而言,并非偶然。......
2023-11-16
在《人间》中,《淮南子》首次论及李斯,指出:“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商鞅支解,李斯车裂。”在《淮南子》看来,李斯之所以会被“车裂”,秦王朝之所以会“兼吞天下而亡”,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原因。也正因如此,《淮南子》才会将“李斯车裂”与“秦王政兼吞天下而亡”相并举,认为这都是秦王朝之暴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齐桓公晚年的政治失误,实质上是重蹈商纣王的覆辙,与其早期的成功之道截然相悖。尽管《淮南子》论齐桓公并不系统,但“桓公晚年之失”,对其而言,却并非单纯的历史事件,而是具有深厚的政治文化蕴涵,实际上成为其深思王朝政治兴亡规律的重要命题之一。......
2023-11-16
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
2023-11-22
《淮南子》对商鞅代表的秦政发展存在的治道局限有着深刻揭示,并以此为镜鉴,进而对其黄老立场的汉代治道理念从无为政治、仁义政治、民本政治三个方面展开新的探索与构建。《淮南子》认为正是这种丧失应有民本内涵的法家有为政治让商鞅及秦政彻底走向悲剧结局。《淮南子》对商鞅及秦政发展的这种黄老化的治道反思,在西汉前期思想论著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内涵特色,是汉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亮点。......
2023-11-16
导读本篇由孔子与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宋国国君等几位君主,及孔子与子贡、颜渊、子路等数位弟子的问答组成,主要讨论了贤君、贤臣的标准,也探讨了如何治国理政以避免乱亡、获得大治的政治思想。因开篇为鲁哀公“当今之君,孰为最贤”之问,故以“贤君”名篇。......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