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对商鞅代表的秦政发展存在的治道局限有着深刻揭示,并以此为镜鉴,进而对其黄老立场的汉代治道理念从无为政治、仁义政治、民本政治三个方面展开新的探索与构建。《淮南子》认为正是这种丧失应有民本内涵的法家有为政治让商鞅及秦政彻底走向悲剧结局。《淮南子》对商鞅及秦政发展的这种黄老化的治道反思,在西汉前期思想论著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内涵特色,是汉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亮点。......
2023-11-16
《淮南子》认为,商鞅政治实践不仅在“法”的理念及运用上缺失积极的“治道”内涵,遮蔽了“法”应有的政治正义性,而且更要紧的是,由“法”的工具化歧用也突显出商鞅在治国上片面化重“君”轻“民”的严重局限。汉初以来的思想家,无一例外,都对秦始皇、秦二世“暴虐万民,争地侵壤”的政治实践,持有严厉斥责与批判的态度,认为秦王朝的短命速亡与二者不行仁义、丧失民心的历史积弊难脱干系。《淮南子》对此也有显著的思想反映。在其看来,秦始皇、秦二世遵行的正是商鞅时期形成的任法残民、重君轻民的法家化政治路线,因为“申、韩、商鞅之为治也”,现实情况就是“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秦统治者在国家发展中非但对“斩艾百姓”的暴政所为始终缺少深刻的理性反思,反而变本加厉,在政治上将“纵欲主义”与“重刑主义”相结合,完全把君主利益凌驾于广大民众之上,“然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30],制造出空前的虐民暴政。与汉初思想家不同,《淮南子》对秦政的这种重“君”轻“民”之失,十分注重从“治乱之本”“治乱之机”的治道视角进行反思,这在其对商鞅的特殊关注与论述中表现突出。《淮南子》深刻指出,商鞅所奉行的法治路线,从法律设计上看,可能是“天下之善者也”,但若论其治国本质及实效,却是“察于刀笔之迹,而不知治乱之本也”,只能在君、民利益关系的恶性失衡中引发空前严重的“亡秦”暴政。(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淮南子》对商鞅代表的秦政发展存在的治道局限有着深刻揭示,并以此为镜鉴,进而对其黄老立场的汉代治道理念从无为政治、仁义政治、民本政治三个方面展开新的探索与构建。《淮南子》认为正是这种丧失应有民本内涵的法家有为政治让商鞅及秦政彻底走向悲剧结局。《淮南子》对商鞅及秦政发展的这种黄老化的治道反思,在西汉前期思想论著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内涵特色,是汉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亮点。......
2023-11-16
总之,在人、水关系上,《淮南子》强调“因”而治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顺应“水之性”,能“以水为资”,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积极影响,形成水为人用、人水相谐的理想状态。应该说,这种在水思想上对“因”的重视,在《淮南子》而言,并非偶然。......
2023-11-16
《淮南子》认为“法”在商鞅治国思想中,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视为“治人之具也”[28],或被看作是为君者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术”。而且,《淮南子》还透彻指出,商鞅之“法”在治国上因其局限于“为治之具”,缺失本有之“义”的制约和引导,所以极易于在实践中滑向“凿五刑,为刻削”的恶性发展,仅仅成为统治者压服与严控民众的政治工具。......
2023-11-16
《淮南子》强调:“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61],但在其看来,秦始皇的治国实践恰与此相反。这种反思同样具有多重的政治内涵,既涉及具体的“治术”“君道”,也关系根本的“治道”,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反映出《淮南子》对秦始皇的特殊重视,以及对其治国之失深为借鉴的强烈意识。......
2023-11-16
但与前者相比,《淮南子》的治道革新精神要更为突出,其现实指向性也更为明确。《淮南子》认为商鞅及秦政发展的这种治道积弊,必须得到西汉统治阶层的有力革新,而这也正是汉政避免重蹈“商鞅之法亡秦”的根本途径。《淮南子》对商鞅的批判性反思,也主要是服从于这一根本问题的现实解决。......
2023-11-16
作为汉代道家的代表性著作,《淮南子》的写作意图历来是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出于这种对正史的信从态度以及思想比附,萧公权也将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视为其同汉武帝暗地里相竞争,“藉以收取士民之心欤”[7]的政治手段。换言之,萧公权对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的主观意图持有一定的批评态度,认为《淮南子》的产生是刘安政治“谋反”的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与产物。......
2023-11-16
根据霍夫曼的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理论可知,所谓工业化过程,就是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净产值所占比率随着工业品的升级一定会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这个阶段中,消费资料工业一统天下,霍夫曼比例约为5。实际情况也表明,霍夫曼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在工业化前期是基本符合现实的。......
2023-11-04
《淮南子》认为商鞅政治实践的本质局限之二是其“不德”性,而这种不德性决定了商鞅以来的秦政发展难逃残虐广大民众的治政困境。历史来看,也确如《淮南子》所论,商鞅以来的秦政发展“重视法治而轻视德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的一个警鉴”[25],其反面教训意义极为深刻。《淮南子》对商鞅的这两大政治批判,实质而言,也是对战国以来秦政发展现实的批判,在其看来,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极为密切、不可分割。......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