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子》看来,从商鞅以来秦政重“利”轻“义”的历史发展,是秦统治者不顾民生、蔑视民命的政治暴行的内在根因,而其充斥片面性的以法治国理念也成为秦政最终走向暴政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此意义来说,《淮南子》认为商鞅以法治国的理念及实践,根本上违背了“圣王布德施惠”于百姓的政治原则,其结果必然是“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造成君、民对立冲突的消极局面,对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破坏作用。......
2023-11-16
从政治思想来看,《淮南子》并不否定“法”的重要治国效用,同样强调:“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26],也明确主张:“言事者必究于法”[27],要求统治者在国家发展中积极运用法治手段。但与商鞅代表的先秦法家根本不同,《淮南子》在秦汉政治剧变的历史条件下,对“法”的治国内涵、功能及效用都发生了重大的认识转变,因此“法”作为重要的治国要素在《淮南子》中已大不同于先秦法家。《淮南子》认为“法”在商鞅治国思想中,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视为“治人之具也”[28],或被看作是为君者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术”。这种意义上的“法”,实际上缺少“所以为治”的特定的“治道”内涵,无法对国家政治的持久良性发展,起到总体性、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而且,《淮南子》还透彻指出,商鞅之“法”在治国上因其局限于“为治之具”,缺失本有之“义”的制约和引导,所以极易于在实践中滑向“凿五刑,为刻削”的恶性发展,仅仅成为统治者压服与严控民众的政治工具。与此截然不同,《淮南子》汲取了商鞅以法治国实践的历史教训,反复强调“法”的政治正义内涵及本质,极力主张:“府吏守法,君子制义,法而无义,亦府吏也,不足以为政”[29],将“制义”看作是治国用“法”的根本前提,以此来约束“法”的工具性效用的实践发挥。《淮南子》这种对“法”的认识,在汉代历史条件下,克服和突破了先秦法家对“法”的工具化认识局限,重新赋予“法”新的治道内涵,促使西汉统治阶层对“法”的认识和施用能兼顾正义性、工具性两个方面,由“制义”而制“法”,确保“法”沿着黄老“道治”的方向积极演进。可见,商鞅之“法”在《淮南子》而言,为“治之具”而非治之“道”,有“治之用”而非治之“本”,实质上是“道”“术”结构性错位与失衡的结果,这种本末倒置的治国理念难以成为“治之大本”,对王朝政治发展也起不到稳定有力的支撑作用。(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在《淮南子》看来,从商鞅以来秦政重“利”轻“义”的历史发展,是秦统治者不顾民生、蔑视民命的政治暴行的内在根因,而其充斥片面性的以法治国理念也成为秦政最终走向暴政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此意义来说,《淮南子》认为商鞅以法治国的理念及实践,根本上违背了“圣王布德施惠”于百姓的政治原则,其结果必然是“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造成君、民对立冲突的消极局面,对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破坏作用。......
2023-11-16
《淮南子》认为,商鞅政治实践不仅在“法”的理念及运用上缺失积极的“治道”内涵,遮蔽了“法”应有的政治正义性,而且更要紧的是,由“法”的工具化歧用也突显出商鞅在治国上片面化重“君”轻“民”的严重局限。《淮南子》对此也有显著的思想反映。......
2023-11-16
功成身退,天之道哉。功成身退,是道家成功论当中的一个智慧亮点。功成身退,是功德圆满的最完美的方式,也是自我保全的不二法宝。于是找来朋友玄一,帮他拿个主意。......
2023-12-06
此篇强调国君应以农战为教,授官予爵皆从农战一孔,如此则能收富强之效。“治国作壹,以农战为教”——《农战篇》主旨论析《农战篇》的主旨是不言自明的,篇题“农战”二字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其三,《农战篇》还提出抟民力的主张。作者认为只有治国作壹,即以农战为教,辅之以赏罚,才能令民为国致死。再如对商贾技艺等末业的看法,《农战篇》认为商贾技艺之士“皆以避农战”,对务农战者有危害。......
2023-11-22
《淮南子》对商鞅代表的秦政发展存在的治道局限有着深刻揭示,并以此为镜鉴,进而对其黄老立场的汉代治道理念从无为政治、仁义政治、民本政治三个方面展开新的探索与构建。《淮南子》认为正是这种丧失应有民本内涵的法家有为政治让商鞅及秦政彻底走向悲剧结局。《淮南子》对商鞅及秦政发展的这种黄老化的治道反思,在西汉前期思想论著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内涵特色,是汉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亮点。......
2023-11-16
《淮南子》对秦穆公的这种历史认识,体现出儒家主张的为君以德思想,具有内在的伦理政治意蕴。[42]故而,《淮南子》认为秦穆公的“用约而为德”,其实质是“圣人守约而治广”,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淮南子》对秦穆公史事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也有所反映,可以说,道、儒之间并存、互渗与相融的思想关系,成为《淮南子》在秦汉时代条件下,重新审视和诠解秦穆公史事的理论前提和基础,而这在西汉前期的思想家中也是别具特色。......
2023-11-16
但与前者相比,《淮南子》的治道革新精神要更为突出,其现实指向性也更为明确。《淮南子》认为商鞅及秦政发展的这种治道积弊,必须得到西汉统治阶层的有力革新,而这也正是汉政避免重蹈“商鞅之法亡秦”的根本途径。《淮南子》对商鞅的批判性反思,也主要是服从于这一根本问题的现实解决。......
2023-11-16
《淮南子》一书产生于西汉景、武之际,是以“辩博善为文辞”著称的淮南王刘安所编撰,该书的作者实际上并非仅是刘安自己,而是包括其门下的若干宾客在内。《淮南子》受先秦老庄影响,惯常以“技”喻“道”,以“技”论“道”,这促使其形成具有浓郁道家气质的技术哲学,极大丰富了汉代技术思想的历史内涵。......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