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献研究的源远流长不同,日本“中国学”界对《淮南子》思想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学术发展中。就伦理思想看,南部英彦、内山俊彦等分别对《淮南子》的处世观、“报应”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30]就地理思想看,薄井俊二对《淮南子·地形》中地理学思想有所关注和研究。......
2023-11-16
在“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一事中,《淮南子》记述商人弦高推辞郑伯对其“存国之功”的褒赏之语:“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在弦高看来,“矫郑伯之命”以欺秦军的行为,虽然出于爱国的目的,体现了正义的性质,但终究是违制之举,对国家政治的良序发展具有消极影响,而且这种缺乏诚信的行为如果得到鼓励,也将会败坏国家风俗,因此“诞而得赏”,此事“仁者弗为也”“义者弗为也”,只能是权宜之计,并不值得鼓励和提倡。显然,弦高是从儒家意识出发,以仁义诚信的思想原则来理性审视自己的救郑行为,从而不居功自傲,主动辞赏而去。对弦高这种政治行为,《淮南子》一方面积极肯定道:“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认为不但是“圣人之思修”[36]的深谋远虑之举,而且内含重“义”轻“利”,“不以利害义”的政治精神,是对儒家义利思想的充分反映。另一方面,《淮南子》又指出:“事有所至,信反为过,诞反为功”[37],认为弦高救郑是善于“知权”的表现,而“权者,圣人之所独见也”,是“忤而后合者”的结果,虽一时不合乎常规的政治原则,但却是“以实从事于宜,不结于一迹之途,凝滞而不化”的灵活行为,根本上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现实发展,因此并非是对仁义诚信思想的真正背离,而是具有政治的合理性。由此,《淮南子》还引孔子之言以证之:“故孔子曰:‘可以共学矣,而未可以适道也。可与适道,未可以立也;可以立,未可与权’”[38],认为弦高因权而救郑的政治行为,将正义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际上不可多得。
在论及野人偷食穆公之马时,在《淮南子》看来,秦穆公是“善予者,用约而为德”,认为其精通于为君之道,表现出以德报怨、宽大为怀的政治气度,这使其所行能做到赏少而恩重,善予而报多,最终让野人心服其“德”,在韩原之战的关键时刻,为之拼死一战。《淮南子》对秦穆公的这种历史认识,体现出儒家主张的为君以德思想,具有内在的伦理政治意蕴。《淮南子》提出君主在政治上应该推行仁义之政,“布德施惠”于百姓,认为“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39],而且“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40],君主只有广树其“德”,以“仁义”为“厚基者”,才能真正获取民心,得到后者积极的政治回报,反之,则必然是“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41],最终失去民众支持,走向政治败亡。秦穆公之所以能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淮南子》认为这正是其“为德”于民的政治结果,充分显示出前者所具有的政治智慧。需指出的是,《淮南子》在此所言“用约而为德”,既含有儒家的“德治”思想,也糅合了黄老“无为”的政治理念,因为在其看来:
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故功不厌约,事不厌省,求不厌寡。功约易成也,事省易治也,求寡易澹也。[42](www.chuimin.cn)
故而,《淮南子》认为秦穆公的“用约而为德”,其实质是“圣人守约而治广”,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
《淮南子》产生了景、武之际,而此时正处于西汉王朝治国理念的深刻转变中,所以为适应现实的形势需求,其在思想上主张“持以道德,辅以仁义”[43],试图在坚持汉初以来黄老思想的主导优势的同时,对日渐兴起的儒家思想有所折中调和,这使《淮南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显著的道儒融合、以儒补道的时代特点,不仅对道、儒两家的思想因素都有充分表现,而且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交相融摄的理论意图。《淮南子》对秦穆公史事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也有所反映,可以说,道、儒之间并存、互渗与相融的思想关系,成为《淮南子》在秦汉时代条件下,重新审视和诠解秦穆公史事的理论前提和基础,而这在西汉前期的思想家中也是别具特色。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与文献研究的源远流长不同,日本“中国学”界对《淮南子》思想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学术发展中。就伦理思想看,南部英彦、内山俊彦等分别对《淮南子》的处世观、“报应”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30]就地理思想看,薄井俊二对《淮南子·地形》中地理学思想有所关注和研究。......
2023-11-16
作为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对《淮南子》的学派认识,主要持“杂家”说,但也指出后者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家因素较多。以上两次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界定,都处于民国时期,且均在抗战之际。熊氏这两次对《淮南子》的学派定位,既体现其所秉持的“杂家”认识,又突显出其对《淮南子》学术价值的贬低态度。在民国以来的现代学者中,熊十力对《淮南子》的“杂家”认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23-11-16
萧公权着重从思想特点出发,指出《淮南子》是“一书之中众说兼采”的“杂家”,其实质是具有杂家化特点的汉代黄老,而这种杂家化倾向既表现在思想内涵上,也反映在著述体例上。换言之,在萧公权看来,“黄老”是《淮南子》的思想根本,“杂家”则是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
2023-11-16
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48]二则《淮南子》在《人间》中论李斯时,所提及禹、契、后稷之语,直接溯源于孟子。《淮南子》论及李斯时,对“尚贤”思想的重视,除主要受儒家熏染外,也受到黄老、墨家的一定影响。尤需指出,《淮南子》论李斯,在充分表现儒家“德治”与“尚贤”思想的基础上,还进而有所发展和丰富,提出自己别具新意的“阴德”论和“治乱”说。......
2023-11-16
一方面,《淮南子》具有关切社会个体的学习心理的自觉意识,尤为强调“心”在学习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见,“体道”而成圣,这实际上就成为《淮南子》道家化“为己之学”的根本目的。......
2023-11-16
第一,王船山对淮南王刘长、刘安与《淮南子》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读通鉴论》这部史学著作中,而此书在传统史学中归属于“史评类”文献,因此王船山的淮南子学研究也就相应表现出史论化的言说特点。......
2023-11-16
《淮南子》之所以蕴含丰富的学习思想,这与其深受先秦诸子学说的历史影响密不可分,而其中尤以道、儒家思想为要。但道家和儒家对《淮南子》学习观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现为《淮南子》一方面深刻表现出道家以学求道、重道轻智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却又对儒家尊师重教、贵学重智的思想认识有着具体反映。《淮南子》同样认为学者之本在求“道”,而非治“学”。二则儒家“尊师重教”的主张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