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秦胜乎戎而败乎殽”[21],如果说谋取西戎带给秦穆公巨大的政治成功,为秦国实现战胜强敌、拓土开疆的政治目的,那么因偷袭郑国而引发秦、晋两国的“殽”之战,则带给其重大的政治打击和耻辱,使其深为悔恨。这场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因其中所具有的复杂的政治内涵,而为世人所铭记和反思,其中便包括西汉前期产生的《淮南子》。
对“殽”之战,《淮南子》不仅多次提到,而且对其具体过程有着详细叙述:
秦穆公兴师将以袭郑。蹇叔曰:“不可。臣闻袭国者,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为其谋未及发泄也,甲兵未及锐弊也,粮食未及乏绝也,人民未及疲病也,皆以其气之高与其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威。今行数千里,又数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重图之。”穆公不听。蹇叔送师,衰绖而哭之。师遂行,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秦师而宾之。三师乃惧而谋曰:“吾行数千里以袭人,未至而人已知之。其备必先成,不可袭也。”还师而去。当此之时,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昔吾先君与穆公交,天下莫不闻,诸侯莫不知,今吾君薨未葬,而不吊吾丧,而不假道,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请击之。”襄公许诺。先轸举兵而与秦师遇于殽。大破之,禽其三帅以归。穆公闻之,素服庙临,以说于众。[22]
在同时代的思想论著中,对“殽”之战的历史叙事,其深入细致处,唯有《史记》可与之相较。可见,《淮南子》对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殽”之战,具有深刻的汉代记忆,十分重视其中深刻丰富的政治内涵,试图对其历史教训有所反思和借鉴。
《淮南子》不但着眼于秦穆公之史事,叙述“殽”之战的来龙去脉,而且还两次从郑国商人弦高的角度出发,具体论及这次战役,表彰弦高机智救郑,不图回报的爱国行为:(www.chuimin.cn)
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23]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24]
在《淮南子》看来,秦穆公的“袭郑”之举,是“违蹇叔,而以贪勤民”[25]的消极结果,其实质是利欲熏心的不义之战。但事后,穆公“素服庙临,以说于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其内心的悔恨之意。与此不同,《淮南子》认为,商人弦高能不吝其财,勇于救国,最终使郑国免遭亡国之灾,这是正义之举,因而即使其“矫郑伯之命”以诓骗秦军,这也是正义性的从权之行,值得褒扬。但《淮南子》同时指出:“弦高诞而存郑,诞者不可以为常”,认为这种矫制而为的欺诈行为,是“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26],实际属于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举,具有破坏国家体制的消极作用,并不能常态视之。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淮南子》之所以蕴含丰富的学习思想,这与其深受先秦诸子学说的历史影响密不可分,而其中尤以道、儒家思想为要。但道家和儒家对《淮南子》学习观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现为《淮南子》一方面深刻表现出道家以学求道、重道轻智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却又对儒家尊师重教、贵学重智的思想认识有着具体反映。《淮南子》同样认为学者之本在求“道”,而非治“学”。二则儒家“尊师重教”的主张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这也是齐桓公善于用贤的高明之处。但也需看到,除黄老外,《淮南子》论齐桓公“举贤”时,其“立功”之说也显露出法家“尚功”思想的内在影响。在《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中,儒家的深刻影响,并非在“举贤”,而是体现在桓公之政的正义基础上。在治身方面,《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充分散发出浓厚的道家气息。但在《淮南子》看来,齐桓公晚年所行却与之相反。......
2023-11-16
在《读书录》中,曾国藩主要对《淮南子》进行文献学路径的研究和探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文本校勘,主要有两则。曾国藩认为,《泰族训》是对《淮南子》中“群道众妙”的“聚萃”,因此在全书中具有总结性的作用。曾国藩对以上几篇特点及要旨的具体揭示,都很有针对性,可以看出,曾氏对《淮南子》的理解把握深透而切实。......
2023-11-16
综上所述,对秦始皇及其治国实践,《淮南子》的认识深刻独到。[9]《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6页。[16]《淮南子集释·诠言》,第997页。[17]《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24]《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55页。[49]《淮南子集释·原道》,第32页。[61]《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35~6......
2023-11-16
而其“淮南子学”研究恰处于秦汉迄宋元之间的“因袭时期”。萧公权这种通史视野的政治思想史认识,让其较同时期的“淮南子学”研究者更具优势,在“大思想史”的俯瞰中能更好地揭示出《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根本性质、内在特点及历史影响。也正是对这种政治社会大势、思想大势的充分考量,萧公权方才对《淮南子》思想的汉......
2023-11-16
对淮南王刘安的“谋反”事件,王船山不仅基本接受《史记》《汉书》的历史记载,而且给予了更为激烈的贬议。王船山对淮南王刘安的历史认识,与对其父刘长的批评有同有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王船山在评论刘安父子的谋反事件时,对文帝、武帝所产生的历史作用表现出不同看法,其中对文帝的批评明显突出,而对武帝则少有言及。与此相随,王船山对刘长的政治悲剧有一定的同情,但对刘安则是完全贬斥抨击的。......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