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分析《淮南子》思想史论:袭郑败殽,拒谏悔过

分析《淮南子》思想史论:袭郑败殽,拒谏悔过

【摘要】:对“殽”之战,《淮南子》不仅多次提到,而且对其具体过程有着详细叙述:秦穆公兴师将以袭郑。师遂行,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秦师而宾之。先轸举兵而与秦师遇于殽。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24]在《淮南子》看来,秦穆公的“袭郑”之举,是“违蹇叔,而以贪勤民”[25]的消极结果,其实质是利欲熏心的不义之战。

“秦胜乎戎而败乎殽”[21],如果说谋取西戎带给秦穆公巨大的政治成功,为秦国实现战胜强敌、拓土开疆的政治目的,那么因偷袭郑国而引发秦、晋两国的“殽”之战,则带给其重大的政治打击和耻辱,使其深为悔恨。这场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因其中所具有的复杂的政治内涵,而为世人所铭记和反思,其中便包括西汉前期产生的《淮南子》。

对“殽”之战,《淮南子》不仅多次提到,而且对其具体过程有着详细叙述:

秦穆公兴师将以袭郑。蹇叔曰:“不可。臣闻袭国者,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为其谋未及发泄也,甲兵未及锐弊也,粮食未及乏绝也,人民未及疲病也,皆以其气之高与其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威。今行数千里,又数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重图之。”穆公不听。蹇叔送师,衰绖而哭之。师遂行,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秦师而宾之。三师乃惧而谋曰:“吾行数千里以袭人,未至而人已知之。其备必先成,不可袭也。”还师而去。当此之时,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昔吾先君与穆公交,天下莫不闻,诸侯莫不知,今吾君薨未葬,而不吊吾丧,而不假道,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请击之。”襄公许诺。先轸举兵而与秦师遇于殽。大破之,禽其三帅以归。穆公闻之,素服庙临,以说于众。[22]

在同时代的思想论著中,对“殽”之战的历史叙事,其深入细致处,唯有《史记》可与之相较。可见,《淮南子》对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殽”之战,具有深刻的汉代记忆,十分重视其中深刻丰富的政治内涵,试图对其历史教训有所反思和借鉴。

《淮南子》不但着眼于秦穆公之史事,叙述“殽”之战的来龙去脉,而且还两次从郑国商人弦高的角度出发,具体论及这次战役,表彰弦高机智救郑,不图回报的爱国行为:(www.chuimin.cn)

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23]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24]

在《淮南子》看来,秦穆公的“袭郑”之举,是“违蹇叔,而以贪勤民”[25]的消极结果,其实质是利欲熏心的不义之战。但事后,穆公“素服庙临,以说于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其内心的悔恨之意。与此不同,《淮南子》认为,商人弦高能不吝其财,勇于救国,最终使郑国免遭亡国之灾,这是正义之举,因而即使其“矫郑伯之命”以诓骗秦军,这也是正义性的从权之行,值得褒扬。但《淮南子》同时指出:“弦高诞而存郑,诞者不可以为常”,认为这种矫制而为的欺诈行为,是“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26],实际属于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举,具有破坏国家体制的消极作用,并不能常态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