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则《淮南子》虽然认为人类实践能对林木生长发挥积极影响,但始终强调“因天地之自然”,“因”木性以树林,反对不顾林木生长习性,任意移植、拔高的主观化行为。与自然意识相适应,《淮南子》在林业思想上还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意识,强调“万物群生,润于草木”,认为林业环境与自然动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有机联系,这成为其生态意蕴的重要内涵。......
2023-11-16
《淮南子》认为,如若统治者“一日而有天下之富,处人主之势,则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在于宫室台榭,陂池苑囿,猛兽熊罴,玩好珍怪”,那么现实政治必然出现“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熊罴厌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82]的消极局面。因此,《淮南子》在政治上反对“人主急兹无用之功”,而是主张:“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83]就现实政治而言,《淮南子》认为,统治者如为“仁君明王”,则能“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之患矣”;反之,统治者若是“贪主暴君”,则必然“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84]“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槁,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在《淮南子》看来,毋庸置疑,秦始皇的治国实践当属后者。事实上,不论任法黩武,抑或纵欲侈糜,秦始皇在秦汉时期都罕有其匹,归根结底,皆因其贪权多欲、懈于治身所致,而这与《淮南子》所言:“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85],大相径庭。基于这种认识,《淮南子》深刻指出:“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无欲而危者也”[86],“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87],试图让西汉统治者对秦始皇的治身之失有所警戒,践行身治为先、身国同治的根本原则,在“自养得其节,则养民得其心矣”[88]中成为“圣王”,推动王朝政治更加合理化,走向理想之善治。
综上所述,对秦始皇及其治国实践,《淮南子》的认识深刻独到。在其眼中,秦始皇实难称之为“仁君明主”,更遑论“圣王”,只可谓为“贪主暴君”“无义之君”。之所以如此,皆因始皇之政的内在弊端和局限所决定。“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89],《淮南子》认为秦始皇的治国实践,完全背此而行。受法家极端功利化的治国理念影响,始皇之政严重缺失“民本”内涵,因此不论是具体的“治术”“君道”,还是根本的“治道”,都无法彰显出“防民之所害,开民之所利”[90]的合理取向。秦始皇这种治国实践的严重局限,不仅成为导致秦王朝速亡的根由所在,而且使其自身成为汉人眼中的“暴君”典型,甚至被日益的政治符号化[91],转换为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汉代政论著作批判王朝暴政,反思君主政治的重要历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对《淮南子》而言,批判始皇之政,也内显出其对西汉王朝代秦而立的合法性的积极肯定,而深思始皇之失,则寄托着其对西汉统治者的政治警戒与期许,以及对西汉王朝实现“圣王”之治的理想追求。
【注释】
[1]初稿发表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收入本书时文字内容有修订。
[2]《史记·陈涉世家第十八》,第1963页。
[3]《汉书·礼乐志第二》,第1~32页。
[4]《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第293页。
[5]《淮南子集释·要略》,第1437页。
[6]《汉书·贾邹枚陆传第二十一》,第2327页。
[7]《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第2799页。
[8]《汉书·贾谊传第十八》,第2253页。
[9]《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6页。
[10]《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6页。
[11]《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11页。
[12]《淮南子集释·兵略》,第1062~1063页。
[13]《汉书·食货志第四上》,第1126页。
[14]同上,第1137页。
[15]《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73页。
[16]《淮南子集释·诠言》,第997页。
[17]《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
[18]《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第2563页。
[19]《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第2724页。
[20]《汉书·陈胜项籍列传第一》,第1805页。
[21]《盐铁论校注·周秦第五十七》,第586页。
[22]《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第3162页。
[23]《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
[24]《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55页。
[25]《淮南子集释·兵略》,第1043页。
[26]《淮南子集释·本经》,第604页。
[27]同上,第603页。
[28]《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88~1290页。
[29]同上,第1290页。
[30]同上,第1290~1291页。
[31]《淮南子集释·道应》,第1291页。
[32]《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99页。
[33]《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14页。
[34]《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399页。
[35]《汉书·爰盎晁错传第十九》,第2296页。
[36]《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1页。
[37]同上,第1423页。
[38]张分田:《秦始皇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62页。
[39]《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21页。
[40]《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85页。
[41]《淮南子集释·要略》,第1462页。
[42]《论衡·书解篇》,第433页。
[43]《汉书·张冯汲郑传第二十》,第2308页。
[44]《商君书锥指·修权第十四》,第82页。
[45]《韩非子集解·奸劫弒臣第十四》,第105页。(www.chuimin.cn)
[46]《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59页。
[47]《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27页。
[48]《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62页。
[49]《淮南子集释·原道》,第32页。
[50]《淮南子集释·览冥》,第498页。
[51]《淮南子集释·俶真》,第117页。
[52]《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23页。
[53]《淮南子集释·缪称》,第752页。
[54]《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55页。
[55]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第36~41页。
[56]《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23~1424页。
[57]《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05页。
[58]《淮南子集释·原道》,第48页。
[59]《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36页。
[60]《淮南子集释·诠言》,第999~1000页。
[61]《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35~636页。
[62]《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399页。
[63]《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第258页。
[64]《淮南子集释·说山》,第1106页。
[65]《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11页。
[66]《新语校注·无为第四》,第71页。
[67]《淮南子集释·缪称》,第754页。
[68]《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49页。
[69]同上,第942~943页。
[70]同上,第948页。
[71]同上,第943页。
[72]《淮南子集释·主术》,第702页。
[73]《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14页。
[74]同上,第1418页。
[75]《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4~826页。
[76]《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23页。
[77]《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23页。
[78]同上,第1405页。
[79]《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389页。
[80]《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41页。
[81]《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34页。
[82]《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52页。
[83]同上,第681页。
[84]《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85页。
[85]《淮南子集释·修务》,第1318页。
[86]《淮南子集释·诠言》,第1001页。
[87]同上,第997页。
[88]《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14页。
[89]同上,第1423页。
[90]《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79页。
[91]张分田:《秦始皇传》,第658~672页。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二则《淮南子》虽然认为人类实践能对林木生长发挥积极影响,但始终强调“因天地之自然”,“因”木性以树林,反对不顾林木生长习性,任意移植、拔高的主观化行为。与自然意识相适应,《淮南子》在林业思想上还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意识,强调“万物群生,润于草木”,认为林业环境与自然动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有机联系,这成为其生态意蕴的重要内涵。......
2023-11-16
在其看来,这不仅是《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依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秦汉道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司马谈、班固对《淮南子》思想性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认识中,作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很显然,萧公权更倾向于前者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具有突出的道家思想内涵及精神。三是对《淮南子》反映秦汉道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论特质有所揭示。......
2023-11-16
《淮南子》之所以蕴含丰富的学习思想,这与其深受先秦诸子学说的历史影响密不可分,而其中尤以道、儒家思想为要。但道家和儒家对《淮南子》学习观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现为《淮南子》一方面深刻表现出道家以学求道、重道轻智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却又对儒家尊师重教、贵学重智的思想认识有着具体反映。《淮南子》同样认为学者之本在求“道”,而非治“学”。二则儒家“尊师重教”的主张在《淮南子》中有所体现。......
2023-11-16
萧公权对这一《淮南子》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在阐述《淮南子》为“道家之正统”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看来,《淮南子》思想宗旨的根本内涵及性质,一言以概之,即是“治世之黄老”。而由此形成的《淮南子》为汉代“治世之黄老”的基本认识,也从总体上成为萧公权解读《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关键视角与核心观点,对其“淮南子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产生重大影响。......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这也是齐桓公善于用贤的高明之处。但也需看到,除黄老外,《淮南子》论齐桓公“举贤”时,其“立功”之说也显露出法家“尚功”思想的内在影响。在《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中,儒家的深刻影响,并非在“举贤”,而是体现在桓公之政的正义基础上。在治身方面,《淮南子》的齐桓公之论,充分散发出浓厚的道家气息。但在《淮南子》看来,齐桓公晚年所行却与之相反。......
2023-11-16
而其“淮南子学”研究恰处于秦汉迄宋元之间的“因袭时期”。萧公权这种通史视野的政治思想史认识,让其较同时期的“淮南子学”研究者更具优势,在“大思想史”的俯瞰中能更好地揭示出《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根本性质、内在特点及历史影响。也正是对这种政治社会大势、思想大势的充分考量,萧公权方才对《淮南子》思想的汉......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秦始皇时期的兼并战争,并不合乎“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为暴也”的战争原则,更缺少“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26]的根本内涵,故秦王朝虽能经由剧烈的兼并战争而建立,但其“务广地侵壤,并兼无已”[27]的不义性质,最终决定这样的战争实践不得人心,难以真正稳固王朝的统治基础。对秦王朝建立后,始皇发动的征匈奴、伐百越的对外战争,《淮南子》同样持批判态度。......
2023-11-16
《淮南子》在哲学上强调“无为”之“道”,认为人类的一切“有为”实践都应与之相适应,对“技”而言,亦是如此。由此而言,《淮南子》所主张的以“道”通“技”、以“道”驭“技”,实质是一种道家式的“道”本“技”末观,其技术思想的基本立场是“道”重“技”轻。......
2023-11-16
相关推荐